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建设工程开工,畅通尾闾等治淮新举措正在加快落地

2025-11-24 17:20 来源:安徽日报

  11月17日,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开工,这是淮河流域又一战略性防洪骨干工程,也是安徽省全域水患治理的重大工程。

  这项总投资近70亿元的重大水利工程,将有效解决淮河中游尾闾不畅问题,有力缓解沿淮地区汛期“关门淹”现象,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该项目是《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防洪骨干工程,也是国务院确定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凸显其在淮河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解决淮河中游尾闾不畅

  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项目位于淮河中游尾闾、入洪泽湖的关键河段,跨安徽省明光市和江苏省盱眙县、泗洪县,全长约74.2公里(浮山—龟山段)。据了解,该段河道堤距窄、局部束窄段仅50米,行洪不畅,行洪区防洪标准低。在2020年淮河洪水中,浮山最高实测水位18.35米、仅低于保证水位0.15米,而洪泽湖最高水位接近13.5米、低于保证水位2.5米,河道束水严重。

  工程实施后,右岸潘村洼行洪区将调整为防洪保护区,左岸鲍集圩行洪区调整为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河道泄洪能力达到13000立方米/秒,溧河洼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3年一遇。

  根据《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共分为5段,目前,王家坝至临淮岗段、正阳关至峡山口段、蚌埠至浮山段已建成;峡山口至涡河口段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是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最下游的一段。

  “工程的建设将有效破解淮河中游尾闾不畅问题,有利于淮河流域洪水通畅下泄,发挥淮河浮山以上段行蓄洪区调整工程的整体效益,缓解淮河干流防洪压力。”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说。

  系统性减压

  该工程安徽省建设的侧重点是,疏浚淮河干流河道,以及将较低标准的淮河右岸滁州市明光市潘村洼行洪区调整为防洪保护区。江苏省建设的侧重点是,开辟冯铁营引河、新建冯铁营分洪闸,以及对溧河洼进行治理等。

  疏浚淮河干流浮山至冯铁营引河进口段14.50公里河道,将大幅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新辟的冯铁营引河将成为分洪通道,使洪水经过截弯取直的河道直入洪泽湖,缩短行洪路径,进而显著提升洪水通过能力,有效减轻淮河安徽段“关门淹”压力。

  堤防工程方面,将进行系统的新建和加高加固工作,形成完整的防洪保护圈。各类建筑物的新建、拆除重建和加固也是重要建设内容。

  “这些工程措施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防洪体系,将促进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建设工程的整体效益发挥。”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该工程须与下游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同步建成、同步发挥效益,而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已于2022年7月开工建设。

  通过与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联合调度运用,有效实现淮河洪水加快下泄,系统减轻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压力,增强中游防洪的调度灵活性和防洪体系韧性。

  “淮干浮山以下段工程将与上下游防洪工程共同构建起《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中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为流域内的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推进全域水患治理

  历史上,淮河多次出现“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究其原因,与淮河特殊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密切相关。

  淮河全长约1000公里,河流总落差达200米,洪河口以上至淮河源头桐柏山360公里,为淮河上游,落差达178米。洪河口以下至江苏省洪泽湖的三河闸共490公里为淮河中游,落差仅16米,淮河中游河道狭窄弯曲,且支流众多,使得河水难以迅速流向下游。也就是说,两头翘、中间洼、来水急、排水慢,是安徽省沿淮地区容易“关门淹”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安徽省以“蓄泄兼筹”治淮方针为引领,着力加强淮河流域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推进全域水患治理,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整治,统筹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和洼地治理,进一步治淮工程建设得到全力推进。国家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涉及安徽省18项,目前,已开工17项,其中12项工程基本完成(9项工程已竣工验收),已累计完成投资392亿元,占总投资的77%。

  截至目前,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淮干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重大工程完成。淮干正阳关至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淮干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洪汝河治理等工程基本建成。淮河流域重要和一般行蓄洪区建设、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以及包浍河、池河、奎濉河、颍河等支流治理工程全面加快实施,流域内11条山洪沟防洪治理任务全面完成。

  “经过多轮治理,淮河防洪工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淮河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进一步治淮工程建设将加快收官,配合国家完成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并根据规划,持续推进淮河干支流后续治理、行蓄洪区堤防加固、排涝能力提升等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淮河流域防洪能力,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记者 汤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