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贺兰县以渔治碱让盐碱地变“蓝色粮仓”

2025-10-02 16:50 来源:宁夏日报

  9月26日清晨,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今年第一批大闸蟹出水。工人指尖翻飞,“二两五”“三两”的报数声此起彼伏。不到两小时,500余斤科海黄河蟹装箱完毕发往内蒙古、陕西、甘肃。“电话被打爆,订单已排到国庆节后。”该公司副总经理石常晋的嗓音略带沙哑,却掩不住喜悦。

  贺兰县有17.31万亩盐碱地,占耕地的四分之一,过去只能养鲤鱼、草鱼、鲢鱼等大宗水产品。近年来,贺兰县携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体系,推出“稻渔+池塘”“1+X”盐碱地改造稻渔种植养殖等模式,实现一水两养、一地多用,亩均节水25%,大闸蟹亩产过百斤,蟹田米溢价30%,低洼盐碱地亩均收入增至3000元。“10年前,这里还是白花花的盐碱荒滩,谁能想到如今盐碱地竟然长出了‘海鲜’。”贺兰县居民张婷感慨。

  在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花鲈腾空击浪,溅起银白色的水花。“我们的循环水系统模拟自然环境,成活率提高30%,产值增长10倍。”公司负责人强佐洲按下智能投喂键,1600亩盐碱水“海水化”养殖区尽收眼底,南美白对虾、斑节虾自由生长,“三池两坝”尾水治理系统实现零排放,企业由此跻身“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

  “采取‘以渔治碱’,集成智能化低碳养殖、水循环生态立体种养等技术,5.8万亩养殖区产水产品6.35万吨,产量占宁夏的37%、银川的77%,贺兰县以西北地区2.3%的养殖水面贡献11.3%的水产品,年水产品产值超过9亿元,成为黄河流域盐碱地治理的鲜活样本。”贺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点“碱”成金,让“沉睡”土地化作“蓝色粮仓”。(记者 剡文鑫 王若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