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80后”面塑非遗传承人:让巧手艺实现致富梦

图为2022年“中国旅游日”呼和浩特分会场,贺春梅现场教授游客捏面塑。 张玮 摄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23日电 题:“80后”面塑非遗传承人:让巧手艺实现致富梦
中新网记者 张玮
“小鸡、小兔、毛毛虫……大概六七岁的时候,奶奶帮村里办喜事的人家捏面塑,我就坐在她身边跟着学。”贺春梅从有记忆起,就与奶奶和面塑分不开。
天气转暖,万物生长。不久前获评清水河面塑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贺春梅,这几天不断往返于市区和村子里,她要将村里的妇女都招呼起来,集中培训面塑制作技艺,形成产业链,让面塑文化传承下去,也能用这门儿巧手艺振兴村里的致富梦。
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的面塑古朴、豪放、深厚;而长江流域的则细致、优美、精巧。

图为贺春梅展示面塑制作技艺。 张玮 摄
1982年,贺春梅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高茂泉窑村,从小成长在黄河岸边的她,传承了太姥姥和奶奶的面塑手艺,如今年纪轻轻的她,已是做了30多年面塑的“老手艺人”。
在贺春梅的记忆深处,每逢周村乡亲们给孩子过生日、圆锁,奶奶就会受邀领着她去就给人家捏面锁、十二生肖、九石榴一佛手等面塑。
耳濡目染中,贺春梅爱上了面塑。“那时候白面奇缺,奶奶就出外掏红胶泥,用水和好,让我捏动物。”
有时为了捏好一条尾巴或者是一个耳朵,奶奶会不断手把手地教贺春梅,直至她学会为止。
“村子里的面塑文化流传的时间更久一些。清明节捏寒燕、中元节捏面人,甚至娶媳妇、孩子过满月、12岁圆锁都离不开面塑‘捧场’,讨个吉利。”时至今日,在贺春梅的老家,这项民俗文化仍较完整地保存着。
面塑技艺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儿“争分夺秒”的硬功夫。贺春梅告诉记者,和面时要掌握好软硬度,发面时要讲究时辰,蒸的时候要把握火候。
“面半发酵的时候就要抓紧时间捏型、剪样儿,做好造型后静置发酵到表皮圆滑,上笼蒸。”贺春梅说,蒸的工序也很考究,“大火转小火,让蒸汽慢慢散去,要不然就破皮儿了。”
门里出身,自会三分。作为面塑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即使长大后的贺春梅为了给两个孩子陪读,离开了故乡,但她从未放弃面塑技艺,每逢过年过节,亲戚朋友、乡里乡亲还是最青睐她的手艺。
“那时候,孩子们去上学,我就自己在家捏面塑,做好的成品就拉回老家保存起来。”如今,贺春梅的家里摆满了一组组五颜六色、巧夺天工的面塑作品,她告诉记者,做一个枣山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

图为贺春梅将自己捏的寒燕送给民众。 张玮 摄
贺春梅说,这些作品从没想过售卖,只为取悦自己,“还有一些馈赠了亲友。”
一次偶然的机会,贺春梅萌生了传承手艺、振兴乡村经济的想法。
贺春梅的一个老乡在市区里开了一家清水河特产店,每逢中秋节,独具特色、现做现卖的清水河月饼吸引各地食客接踵而至。
“去年中秋节前夕,店里做月饼缺人手,我便受邀去帮忙捏‘玉兔’。”贺春梅讲到这段经历,眉眼带笑,“网络直播带货让很多网友钟情于我捏的‘玉兔’,订单爆棚。”
每天早晨7点上工,一直到深夜12点收工,贺春梅一天捏二三百个“玉兔”,从不觉得累。“第二天一睁眼,作品销售一空,最远的订单来自上海,真的很开心。”
贺春梅突然意识到,原来,民间面塑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它绝美的身姿仍备受世人青睐,使其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
顾客的认可更加“挑逗”起贺春梅对面塑技艺的热情和才思,于是,她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决定要把这份手艺传下去、传出去。

图为贺春梅的面塑作品。 张玮 摄
为了让自己的技艺更加纯熟和精炼,2021年底,贺春梅专程到有着千年面塑历史的山西岚县岚城镇深造,主攻龙凤、孔雀、水果、花篮、面猪、面羊等面艺制作技艺,并掌握了彩色面塑精加工的设计、步骤和配方。
如今,面塑技艺对于贺春梅来说不仅仅是爱好,更是一份责任,甚至,她的用心感染着家人。
平时,贺春梅在家悉心研究面塑样式的时候,刚上大一的女儿会帮她画图、配色。“我觉得还挺好看,有了年轻人的思路,也是一种创意。”
目前,贺春梅已经开始着手注册品牌,并培养一批农村妇女,“从她们手里回购面塑成品,进行再创作后销售出去。”
“她们只需要发挥各自所擅长,将样式做细、做精。”贺春梅说,每人每年增收两三万不成问题。(完)
- 2022-05-24【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内蒙古“全国最美家庭”:为家乡添彩 为“绿色”赋能
- 2022-05-24【奋斗者·正青春】90后核酸检验员的无声较量
- 2022-05-22守护患者的“生命线”——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疫情期间就医需求
- 2022-05-22“不用谢谢阿姨,谢谢妈妈就行”——这支核酸采集队伍很暖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