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黄圃镇鳌山村——岁月流转 古韵悠长(美丽中国·传统村落)
从广州出发,一路向南,经东新高速和广珠西线高速,驱车约60公里的路程,就来到了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岭南古村落——鳌山村。
鳌山村位于黄圃镇东北部,隶属于广东中山市,面积7.3平方公里,现人口6313人,由岗东、石岭和指北3个自然村组成。鳌山村西面背靠大黄圃山脉,村北有一条大奎水道,村南有一条黄圃水道,南北河道中间修建了人工灌溉河猛江河,3条水道形成一个“工”字形的水网结构,村落和古朴的民居就分布在这3条河涌之间。
漫步鳌山村,石板铺就的小径,随处可见。村里的街巷更是别有特色,石岭上、下街,岗东上、下街,23条街呈“井”字形排列,纵横交错,笔直通行。在鳌山村,有广东省沿海规模最大的海蚀遗址,保存了宋代码头和古石径等,还有多处古代宗祠建筑,古朴而幽静。
往事越千年 沧海变桑田
海蚀遗址公园坐落于鳌山村魁楼岗的东面山脚下。
远古时期,鳌山一带本为小海岛,千年来受西江水淤泥不断堆积,海水逐渐远退,石岭由岛屿变成了今天的丘陵,海蚀洞则成为山脚下的一连串岩洞。这段海蚀遗址出露的海蚀地形是广东沿海迄今所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海蚀遗址之一。
据地质专家考证,这里的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距今2000—7000年。海岛与海面接触处,由于海浪长期的侵蚀,形成大量的海蚀洞,对研究古代地质与古海岸线变迁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抬头所见,在葱郁的灌木之间,石岭山裸露的紫红色沙砾岩呈现少见的圈层状,上面点缀着好似蜂窝煤一样的圆洞,形态各异。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或剥落或开裂,形成了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独特的海蚀地貌,或像蟾蜍或像鼻管,绵延长达300米。
只见一处两块岩石之间仅仅相距50厘米到1米多宽,岩石斜面保持45度角,有3个洞口相连,形成“人”字的洞口。“我小时候可以从这里轻松钻过,爬到山顶的洞口,从南洞口穿到北洞口,如今逢年过节,来这里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呢。”鳌山村党委副书记黎敬华说。长年累月的冲击,海水把山体冲蚀成两个重叠的斜面,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来到海蚀遗址中段,一块山体岩石奇妙的镶嵌在悬崖之上,凸出岩石崖面,好似人脸上的鼻子,这就是“鼻管石”,又称“飞来石”。据介绍,在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岩石从山顶崩落,一些岩石被海水卷走,一些岩石则停留在海蚀崖下,在海水的“雕琢”下,形成象形石景观,尤其是崩落过程中遗留在海蚀崖上的巨石形成的鼻管石景观,更是壮观。
石岭山下,滴水崖前,流水潺潺,丝线似的细流,熠熠发光。几只山羊正在海蚀遗迹的岩石边漫步吃草,溪水里漂浮着一片片粉白相间的睡莲,稻田里几位村妇在说笑着插秧,这一切好似一幅动静结合的水墨画。
谁能想到,这脚下的千亩良田曾经都是茫茫大海,此处还遗留着一间古居,隐在海石穴下、树林之中。房主早已不在,这栋建筑却成了古村落地质变迁、先民开荒的见证。
“我们把遗址建设成地质公园,免费向社会开放,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遗迹,吸引海内外游客来鳌山村旅游观光;一方面也给村民提供一个休闲纳凉、游园赏花的活动场所,建设美丽乡村。”黎敬华说。
古村穿石径 幽禽隔树啼
据历史记载,岗东村是大黄圃的发源地之一。西汉前,大黄圃是一座大海上的小岛,约1360年前后,人们在饭盖岗山脚和浮水峪山脚一带居住。人们建屋打井,铺砌街巷,兴建庙宇、祠堂,这些古迹和古建筑保存至今。
在金马山东南方向的路边,有一口元末明初的古井,叫半爿岗水井。这口井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鳌山村人,村民至今还保留着从古井里打水饮用的习惯。古井清澈见底,用井水煲汤,喝起来分外甘甜。
村民黎祐光的家里有一口水井,其6米深处,还保存着以前商船用的桅杆和大铁链。
据村民苏照恩老人介绍,古时候,浮水峪山脚一带常有旋涡,古代商船和货船经常在这里沉没,随着地壳运动和泥沙淤积,商船的桅杆和大铁链就保存了下来。
环着山腰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南约坊的北帝古庙,又称北极殿。北极殿门口,有两棵古树,是细叶榕树,树龄有110多年,如今依旧枝繁叶茂。在榕树下小憩一会儿,远处清脆的鸟叫声,更增添了小村的宁静,随风飘来淡淡的芒果花香,沁人心脾。
石径深深通何处?时有幽禽隔树啼。穿古树而行,一路向下,一排排宽大的石阶就是南宋末年古码头遗址。在宋代,这里曾是当地人渡海对外交往和经商的重要码头。随着海水退却,码头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古埠广场上的一幅壁画,穿越了时光,生动描绘了当年渡口的繁忙。
北极殿沿雁塔山拾级而上至山腰,顺着坡面西下,就可到达一条宋代的古石径。据鳌山村《黎氏族谱》记载,村内的36级古石径始修于明朝,全长390米,宽1.1米,因上下东西两侧山坡均有36级石阶而得名。
“古石径遗址是中山市现存的长度最长、年代最为古老的花岗岩石径,对研究鳌山村历史环境的变迁和对外交往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黄圃镇宣传办主任洪泽文说,“今年,黄圃镇在鳌山村利用原有森林环境和古村落原貌,加大力度保护文物和建设民俗文化旅游,修缮古庙宇、古建筑、36级古石径。”
古村历风雨 今人话保护
在兴东上下街方圆200米的范围内,共有8个姓氏的11座宗祠密布于此,主要有黎氏宗祠、许氏宗祠、储南潘公祠、苏氏祖祠等。古朴的祠堂掩映在一株株荔枝树下,别有一番岭南韵味。行走其间,细细观察,便可发现许多民间传统文化的闪光点。
“赤壁秋容新绿野,眉山春色灿朱霞”,这副隶书对联写在苏氏祖祠的门口。祠堂为砖木混合结构,硬山式顶,分为前后座两间,中间有4米深的天井。仔细辨认,正门的门楣上画有一条青龙抱球的彩画,令人眼前一亮,还配有砖雕、墙画和书法装饰,是鳌山村中较典型的清代祠堂建筑风格。
“村子里历史建筑比较多,年代久远,有的房屋开裂甚至坍塌。”鳌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海明说,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中,当地政府引导、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涉及村民的大事要通过村民大会决议后方可执行。
在兴东上街15巷3号,至今尚存古蚝壳屋一间,占地130多平方米。据80多岁的邻居老人口述,该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有200多年历史。以前黄圃四面是海,盛产蚝,村民就地取材,用蚝壳建造房屋居住,凉爽又透气。
泥土、白醋、糯米饭,再加上粗盐,均匀搅拌后作灰浆砌蚝壳用,横排3只蚝壳长,蚝壳顶部向外,每两层蚝壳中间铺上一层灰浆,填满空隙,使墙体结实。但由于历经百年风雨侵蚀,南北两侧泥墙和正面墙体已经拆去,仅存后墙一侧蚝壳围墙。
“我们请了专家来指导修复蚝壳墙,及时发现原来主建筑存在塌陷的问题,就赶紧调整修复方案。”潘海明说,这些年,通过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强了村内水、电、路、房、通信等方面建设,下大力气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维护传统村落古朴整洁的村容村貌。
“居住环境改善,文娱活动增多,原本想离开村子的年轻人都不愿意走了。”72岁的黎叶南老人笑着说。
■游览贴士
到达鳌山村,从北约观音大庙处开始游览,进入望海公园入口前往36级古石径,依次游览北极殿、古码头;沿着二十四巷、兴东上街参观祠堂庙宇,再开车前往海蚀遗址公园游玩,参观玉泉洞。
鳌山村是岭南乡土文化的缩影,特色美食丰富。结束一天的游览,可以体验当地的农家菜,推荐菜品有腊味宴、河虾炒青瓜、生菜包蚬肉、脆肉罗非鱼、农家走地鸡等。
相关新闻
- 2021-06-12【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广西:下山进城,农民变工人
- 2021-06-12【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贵州探索安置社区治理:从故土难离到安居乐业分几步?
- 2021-06-12数据图解丨用数据 看非遗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 2021-06-12奋斗百年路 文物映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