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承】高举火炬,向未来前行
【薪火传承】高举火炬,向未来前行
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复制件)。
2019年中共四大纪念馆举办“为国旗而歌”系列活动。
《共产党宣言》1920年9月版。
《共产党》月刊创刊号。
《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外景。
上海,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瞻仰。总书记久久凝视,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时隔近百年后,这个中国革命的原点依然闪耀着指引未来的光芒。无数人前往参访拜谒,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信仰的力量跨越时空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陈列着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他爱党爱国、追求真理,留下了丰厚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先生的儿子陈振新回忆道,父亲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党的事业的追随是无比坚定的,“每每想起父亲把墨汁当红糖吃的情景,我自己也仿佛尝到了真理的味道。”
陈望道曾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5年。1977年,用手中之笔传播共产主义火种的陈望道与世长辞。后来,复旦大学成立陈望道研究会,陈振新加入其中,并向全国的青少年宣讲父亲的伟大一生和共产主义信仰。
陈振新说,“我父亲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只有29岁。我觉得现在年轻人有很大的空间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使国家越来越强大。我有责任把父亲的信仰和故事,讲给当代年轻人听。”
传承革命前辈红色基因的故事,在上海还有很多。
俞秀松,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成员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1962年被追认为烈士。
俞秀松的儿子俞敏,一直从事青少年党团史的教育工作。上海市渔阳里6号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他每月都在这里宣讲父亲的故事,以及父亲那一代年轻人的家国担当。
2019年8月23日,《绍兴日报》整版刊发了《俞秀松:东南西北家国情》特别报道,以及俞敏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当年的誓言,今天实现了》。俞敏在信中深情地写道,“父亲,您百年前的誓言,要让全中国的老百姓有饭吃,中国做到了。您百年前为之奋斗的美好生活,今天实现了。”
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有参观者给俞敏留言:您的讲解生动再现了俞秀松壮怀激烈的革命人生,从他的艰苦奋斗岁月中,我更加体会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父亲血液中流淌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心中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这种信念,跨越时空,永不过时。这条路,我们要一直走下去。”俞敏坚定地说。
红色文化绽放时代光芒
在建党100周年的今天,如何在当代青年中实现红色基因和文化的传承?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二大会址纪念馆和四大纪念馆作了很多创新探索。
推出线上视频、云端党课等,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让观众足不出户获得精神食粮。疫情防控期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推出“云体验”系列直播《博物·在看》,通过历史情景再现、纪念馆现场体验等,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从不同视角展现上海的红色文化基因,得到网民广泛好评。纪念馆还将系列直播内容进行二次创作,丰富红色数字文化资源,提供红色文化的在线“体验式教育”。
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也积极创新讲解形式,开设了《红色筑梦·四史现场讲》系列视频微党课,网络总点击量超过1000万人次。展示馆还专门拍摄MTV,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传播力、影响力。
借助网络平台走近青少年,推动红色文化传承。2020年5月,中共四大纪念馆正式入驻B站、抖音等时下热门网络平台,推出“力量之源·红色100”专栏,通过“微剧情+小故事+短视频”等多样化的传播形式,让青少年了解中共四大的召开背景、主要成果及历史贡献,从而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结合中共四大首次提出工农联盟问题的历史背景,2020年9月,中共四大纪念馆发布以馆内“工农联盟”主题雕塑为原型的Q版人物设计盲盒。盲盒形象共5款,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学生、军人、妇女。“我们希望以时下受年轻人欢迎的盲盒产品,结合纪念馆重要艺术品,让党史知识和文创作品相结合,让历史研究和实践工作相结合,引导青少年更好地学习党史,了解中共四大和党的诞生地故事。”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表示。
“走出去”开展全国巡展。2020年7月起,一大会址纪念馆、二大会址纪念馆和四大纪念馆先后在上海、广州、井冈山、南京举办“初心之地 红色之城——上海·党的诞生地巡展”,撷取馆内精华,精心挑选300多张照片,分“伟大开端”“崭新局面”“力量之源”等部分,传递上海的红色记忆,彰显中国共产党的红色之魂。
稚真童音讲述红色故事
上海每年都会接待众多红色文化参观者,其中未成年人占10%左右。为了让中小学生听明白解说内容,各红色文化纪念地都创新推出了实用妙招。
从2019年起,一大会址纪念馆策划推出了“话说一大:听00后讲建党故事”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组织江浙沪三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引导带领学生对建党故事进行再创作,让获奖者在纪念馆担任少年志愿者(讲解员),用稚真童音诠释和传播红色文化。
来自上海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的少年志愿者胡凯文告诉记者,“在为同龄人讲解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我第一次发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将墨汁当红糖吃的故事那么生动、深刻,那个年代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遥远。了解那段历史后,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信仰。”
胡凯文的父亲非常支持他担任少年志愿者:“红色的记忆,从老一代党员传给新一代青少年,很有意义。”
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由30名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党员联合组成党员志愿服务队,年均讲解700多场。
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90后”李亚男讲述了他讲解时的一段经历。2019年暑假,几位妈妈带着一群10岁左右的孩子来到《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参观。刚进展馆,孩子们有点吵闹。听了李亚男讲述的一段段感人故事,他们慢慢地安静下来,瞪大眼睛沉浸其中。后来,一位孩子的妈妈还发微信告诉李亚男,小朋友回家后写了参观日记。“我相信,讲解已经给他们埋下了一颗红色基因的种子,启发着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李亚男自豪地说。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表示,“现在,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党旗飘扬】渔阳里 新天地
从一座城,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风云,绕不开上海,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百年征程自此启航。
在这座城中,探寻孕育中国革命火种的红色原点,又绕不开渔阳里。
繁华热闹的淮海中路上,曾经的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坐落于此,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与之毗邻。一条不宽的石库门弄堂,见证了开天辟地的历史必然:
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有共产主义色彩的青年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还有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这里校对;位于老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寓所,成了《新青年》编辑部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中心,也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
对于老渔阳里2号,74岁的上海市民赵文来再熟悉不过,这里是他曾住过40年的地方,其间,从五湖四海专程前来学习探访的人,多到老赵也数不清楚。“要了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民族振兴的伟大征程,必须先要知道渔阳里。”为了学习更多红色历史,老赵加入了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同参观者交流在此发生过的革命事迹。“我有幸住进了这幢意义非凡的百年老屋,也要为守护好红色历史尽一份力。”2018年,老渔阳里2号被列入革命遗址保护项目,赵文来夫妇从此迁入新宅。如今,修缮后的老房子已对外开放。
紧邻老渔阳里2号的兴业路上,同样在一幢不起眼的石库门小楼里,曾酝酿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参加一大的代表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19岁。与会者平均年龄28岁。
烽火28年,星星之火汇成燎原之势。石库门建筑中立下的报国之志,大浪淘沙,历久弥新。
“小时候,我常从这座饱经沧桑的石库门建筑前经过,这里的一砖一木早就印在脑海里了。”王钦庆是第一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一等奖作品“初心锁”的设计者之一,上海的石库门建筑,见证了中共一大、二大、四大3次党代会的召开,也给了他诠释大赛主题“不忘初心”的灵感:参考建筑门框设计锁的外形,开锁密码设定为每次党代会召开的时间。“红色文创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故事的一种有效方式。”王钦庆说,希望“初心锁”能带人们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青色砖墙、红色窗棂、红旗飘扬,一大会址让人行至此处不由心生肃穆;会址西北处,淮海路新天地商业区比邻而居,一片时尚与繁华。
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渔阳里,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走向“新天地”。
相关新闻
- 2021-01-27【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广州,党的三大在此召开——聆听革命的历史回响
- 2021-01-27红军发的一罐盐,埋藏了31年 有盐同咸 无盐同淡
- 2021-01-27“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2021-01-27一根灯芯下探索红色政权为什么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