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发的一罐盐,埋藏了31年 有盐同咸 无盐同淡
红军发的一罐盐,埋藏了31年 有盐同咸 无盐同淡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只棕色陶罐(见图),里面装的是已经发黑结晶的食盐。
曾有一对爷孙在陶罐前驻足。
“这罐盐,是咱们家的传家宝。”爷爷李球德指着盐罐,骄傲地说,“你老爷爷当年留着这罐盐不舍得吃,在咱们家后山埋着。”
“爷爷,盐有什么舍不得吃的?”6岁的孙子问。
李球德讲起这罐盐背后的故事。
1927年,为了将红军困在山上,敌人在井冈山各个要道拦路设卡,企图阻断井冈山与外界的物资交换,尤其是食盐和药品。红军和群众同甘共苦,当时的名言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次年冬,红军打土豪缴获食盐,分给村民。李球德的爷爷李尚发分到食盐,不舍得吃,他想留着给红军。在井冈山失守前,为了防止这罐宝贵的盐落到敌人手里,他悄悄将盐埋在自家屋子后面的树洞里。
这罐盐在树洞里,一藏就是31年。
“直到1959年建博物馆时,你老爷爷才跑到后山把盐挖出来,连同缝在我爸爸帽子里红军发的那枚银元,一起捐到这里了。”
“爷爷,盐放了这么多年,已经没有味道了吧。”小孙子的话把李球德逗乐了。
“谁说这盐没味?你看,到咱们井冈山来参观的这么多叔叔阿姨,见到这罐盐,就能想到当年红军和咱们先辈艰苦奋斗的故事,这是不一样的味道。”
如今,当年那个6岁的小孙子,已经18岁。虽然时隔多年,但带着大孙子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情景,李球德依然记得很清楚。
李球德有4个孙辈。“家里的每个小孩子,我都会带他们去博物馆里看看这罐盐,给他们讲我爷爷和红军的故事。”
相关新闻
- 2021-01-27“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2021-01-27一根灯芯下探索红色政权为什么能持久
- 2021-01-27百团大战冲破日军“囚笼”围困
- 2021-01-27空中“搭积木”!延时摄影看新安江大桥主拱合龙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