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困!习水十面合围全歼贫困
原标题:破困!习水十面合围全歼贫困

修路。 周东亚 摄
集西部地区、内陆山区、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达22.3%,18个贫困乡镇、127个贫困村,42406户14991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量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减贫难度大。2014年,习水脱贫攻坚路上困难重重,全面小康路上荆棘丛生。
破困!如何让群众摘掉贫困帽穿上“小康衣”?——习水6000余名干部奔赴一线,“十面合围”攻坚贫困,一件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衣”正在逐步呈现。
做优顶层设计——从“十面合围治十穷”到“十项提升行动”
“我们一起过端午。”
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坭坝乡南天门村副指挥长罗吉宇的美篇里讲述着六组干群一起过端午的故事。
故事里的干部群众奋力打着糍粑,用力咬着的嘴唇充满着笑意。这样的笑意在六组弥漫了整整三年。每年的端午、中秋,外出务工的游子们都会凑份子钱,让组长邀请帮扶干部与全组在家的老人小孩一起过节。
故事缘起于2017年,习水6000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一线,为了增进干群友谊,南天门特意组织了集体过节。在外务工的村民从分享的照片中感受到集体过节时老人的欢笑、小孩的蹦跳,他们每年凑份子将中秋、端午以集体过节的方式保留了下来。
思想扶贫脱穷志。“十面合围治十穷”时,一粒小小的种子植入他们的心里,从此便明白了奋进的含义。2019年,习水开展“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巩固提升行动”,群众心里的种子便绽放成了花,五组建起了“新时代乡村文化大院”,三组赶紧给指挥长写了张申请……如今的南天门,二组、四组……都建起了“文化大院”,幸福生活的味道在文化中弥漫。
“钱杆落地两天响,感谢党的政策好……”那声音穿过树梢,在上空回响。
思想脱贫只是习水升级顶层设计的一个方面。2019年,习水将获得遵义市脱贫攻坚创新奖的“十面合围治十穷”晋级为“十项提升行动”,开展内生动力巩固提升、增收带富巩固提升、易地搬迁巩固提升、基础设施巩固提升、法治扶贫巩固提升、农村环境整治巩固提升、“三保障”巩固提升、党建扶贫巩固提升、社会扶贫巩固提升、金融扶贫巩固提升,每种贫困都有着精准的巩固提升路径。
开展扶智扶志教育,召开群众会,群众的心暖了;开展就业增收工程,30万习水劳动力就业,百姓的钱包鼓了;持续推进乡村民宿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的环境美了……“小康衣的顶层设计巩固提升了,每一片衣襟都不会被遗漏。”马临街道五一村的党支部书记胡泉每天忙碌,却深感思路清晰,忙而不乱。

习水古茶树。周东亚 摄
细分剪裁切口——纵向10个“军种”主抓 横向26个“战区”主战
如何缝好“小康衣”,对裁缝活计特别熟悉的习水县扶贫办主任李昕说:“关键是剪裁,如何划清各块衣料的边界、成衣时实现无缝对接,这最考量剪裁者的手法。”
基础设施谁来巩固?内生动力谁来激发?农村环境谁来提升……按照“十项提升行动”的顶层设计,习水将“小康衣”剪裁成十块,内生动力巩固提升指挥部、增收带富巩固提升指挥部、易地搬迁巩固提升指挥部……县级总指挥部管总,纵向10个“军种”主抓。继续实行“镇为战区、村为战场、组为单元、户为堡垒”调度机制,横向26个“战区”主战,各大系统、各个单位都成了其中某一块“衣襟”的缝制者。
因疫情防控,全县的就业压力大,许多人就业困难。“不能让‘小康衣’的局部,掉了棉花,少了温度。”就业局的局长周洋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紧握针线密密缝。为了更好服务务工人员,习水县制定“五定”模式,构建了“党工委+党(总)支部+一站一会五中心”的外出务工服务管理组织体系,选派11名党员干部到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深圳、温州、厦门等10个城市,加大外出务工人员跟踪服务管理,保障习水外出农民工“输得出、稳得住”。30万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农业农村局全力推动“生产畜牧+”产业革命;林业局全力推动“林果+”产业革命;文体旅游局全力推动“旅游+”产业革命……每个指挥部都在奋力完成自己所负责“衣襟”,每一块“衣襟”都被层层“加密”。
据制衣专业人士介绍,高端衣服1英寸的拼缝里必须要缝制14针以上。到2020年,习水这件众人密密缝的“小康衣”必将成为一件上等品。
加细缝制密度——6000余名干部深入基层守护每一线每一针
高品质“小康衣”细节要做到不跳针、不脱线。
争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优生”,细节成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为了确保“小康衣”全面实现,如期建成,习水 40 名县级领导包镇,452 名科级干部包村,数千名党员干部扎根脱贫攻坚一线。
“秦科美养了10多头猪、70多只鸡;王文全养了4头牛、80多只鸡;秦友祥养了50多只羊、6头牛、还有8头猪……”东皇街道关坪村沙土组和沙里组每家每户的情况,县公安局的包组干部周远奎都能脱口说出。除了确保自己帮扶的6户不“脱线”外,还要负责让两个组118户548名群众不“跳针”。

程寨镇大合水村精准扶贫户入股分红。 周东亚 摄
每天,他都跟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一项扶贫工作都力争抓到点上抓到根上。“每人都缝好自己的每一针,全县‘小康衣’的质地就有了保证。”
每一针的缝制都异常艰辛,尤其是在深度贫困村。10月30日,桃林镇兴隆村党支部书记马勇在十多天前突然晕倒,医治无效,年轻的生命定格在45岁。
马勇是兴隆村这片“衣襟”的牵针引线者。在兴隆村这片荒芜的土地上,马勇将家乡的蜕变寄托在修路上。
“马勇太想修路了”,身为妻子的唐中兰最能理解丈夫的急迫。他带着村里的人,选择了一段不用调整土地、地势还算平缓的地方开始筑梦。三个自然组的村民全都积极响应,用了不到1个月时间,修通了一条1公里多的公路。
可这条公路,前后都没有接通,只是静静地躺在那儿,大家静静地、沉默地、难受又充满希望地看着。
为了修路,马勇参加选举,当上了村委会副主任。开始筹备,开始协调,他要把1公里的公路拉长成线贯通全村。
“别在村里干了,你三个孩子要读书,家里这么困难。”父亲有些后悔当初留他代课,有些后悔支持他修路,有些后悔……这些后悔里,满满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心疼。

群众的幸福生活。周东亚 摄
“等我把公路修通了,我就辞职出去挣钱。”马勇的许诺里有着对父母忠孝不能两全的愧疚,有着对妻子一人扛起家庭重担的不忍,更有着对修好公路打通深度贫困村通道的不悔。
公路一段段地往前修,摩托车的存放地一段段地往前移。骑坏了2辆摩托车,存放地往家的方向挪动了5次,终于将到组的公路修通了。
“20天内,务必将这段2.9公里的公路硬化完成。”2017年,马勇认真响应县委书记向承强明确的要求,马勇修路的梦赶上了脱贫攻坚好时代。马勇带着村民与施工队一起努力,比既定时间提前了两天完成。
“修路就是他的命。”唐中兰记得水泥路硬化完成的那天,一向话不多的马勇逢人就打招呼,高兴得像个孩子。
站在兴隆村的山尖远眺,村子里明晃晃的水泥路纵横交错,像一条条细密的线编织着习水人的小康梦。
“‘小康衣’的缝制更细更密了,待到全面小康实现时,习水的冬天将不会再冷。”桃林镇兴隆村的第一书记汪友华站在山顶喃喃自语。(向小东)
相关新闻
- 2020-07-03云南省各地开展丰富活动庆祝“七一”
- 2020-07-03准备好刷屏了吗?古城西安天空景色美如画
- 2020-07-03班彦蝶变
- 2020-07-03教育部和各省(区、市)开通2020年高考举报电话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