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陇原巾帼工匠的传承梦
策划/本刊采编中心
在陇原大地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妇女,她们不仅掌握一种养家糊口的技能,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用一份“匠心”精神,认真、执着地对待她们的工作,对待她们手中的“产品”。她们手中的“绝活”,是许多个不眠之夜、年复一年地坚持与钻研的成果。她们为我们呈现的不仅是精美绝伦的作品,她们身上体现的更是一种无比可贵的工匠精神。在追求速度、追求利益更大化的当下,她们对传统工艺的坚持、传承与发扬值得社会的肯定,她们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那份专注、那份认真和投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镜头,激励我们静下心来,认准目标奋然前行。
殷晓华:美好从指尖萌发
文/本刊记者 辛彩霞
衍纸画,也称卷纸,是纸艺的一种形式。原本是一门源于古埃及、流行于十八世纪英国皇室贵族间的艺术,后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流入中国的衍纸艺术被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经民间艺人们的发展与创造,衍纸画在中国也成为一种独特的传统纸艺。在我省嘉峪关,就有这样一位传统纸艺传承人,她就是嘉峪关市逸夫小学美术教师殷晓华。
殷晓华创作的衍纸画作品不仅画面精美、栩栩如生,而且融入剪纸、鹅卵石等艺术素材,独具当地特色,2018年,殷晓华被嘉峪关市评为第二届十大“雄关工匠”。
殷晓华
一见钟情衍纸画
提起走上衍纸画非遗传承之路,殷晓华说:“这不是一朝一夕的。记得在2006年,当我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之后,我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画画,那时主要画彩铅画。后来学校开展‘二课堂’活动,我就在网络上搜寻适合孩子的手工制作形式,有折纸花、彩泥塑、纸绳编篮子和草帽等,自己学会后,就在‘二课堂’活动中教给学生们。”2013年,殷晓华在网络上发现了衍纸画这一艺术形式,衍纸画作品的立体感强、色彩丰富、造型逼真,一下子吸引了她。随后,她在网上购买了衍纸画相关的书籍、材料和工具,自己试着制作。同时也教给了正在上小学的女儿,辅导女儿做的衍纸画在2015年和2016年全市画展中都得了一等奖,这给了她很大的鼓舞。
学习衍纸画需要一定的美术基础,比如造型能力、色彩搭配能力,难点就是创作新的作品。殷晓华说:“我也是一开始照书或图片制作,后来熟能生巧,多做、多观察、多琢磨,慢慢地克服了许多困难,逐渐可以自己创作出新的作品。”
衍纸画的制作工艺主要采用卷、捏、折、盘、拼、组等手法,借助一定的工具和胶水,改变不同宽度纸条的形状,组合创作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作品。各种形式可以自由组合,随心而动,创作出精美的佳作。多年来,殷晓华从中体会到了衍纸画的魅力和乐趣,但做的时间一长手指容易发麻不舒服,这可能是衍纸画的颜料中含有有害物质引起的。“我想把衍纸画做得更精更美,并且能够发扬光大,但是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希望能有一个真正爱好衍纸的团体,共同制作,共同探讨。”基于这种想法,殷晓华把衍纸画带进了课堂。
在学校少年宫活动中,学校提供专门的场地、工具和其他材料,殷晓华从简单的基础小零件开始教起,比如紧卷、松卷、叶子卷、水滴卷等。学生们一遍遍地练,殷晓华就一遍遍地指导、纠正,尽量把小零件做得形象、美观,并大小相等。然后再教他们如何用小零件组合成一朵花、一片叶、一只小蝴蝶等。作品常常让大家耳目一新,师生们都非常喜欢。
中国元素融入衍纸画创作
殷晓华的创作风格清新自然,以花草为主。“我喜欢花,因为花能怡情美化生活;其次衍纸很适合做花,更能表现出各种花草的形态,让人赏心悦目。”她说,“对于花的创作,将进一步精细化,多观察临摹国外大师的作品,把花做得更多样化、更美,并融入一些自己的创意,比如参照我国的花鸟国画,在衍纸画里加入一些我们西北地区特有的风化石,尝试做一些有花鸟鱼虫、石头等有中国元素的衍纸画。”
她的作品《兰》,用衍纸做出兰草,墨绿的细长条做出叶子,用渐变玫红色做兰花,最有创意的是,她把当地特有的风化石粘贴在了兰草的下方,她说:“融入当地的特色,蕴藏着我对绿色的渴望。”《花好月圆》是她创作的最大的一幅衍纸作品,近1米高、0.6米宽,用黑色卡纸剪出麋鹿的头和角,贴在圆形的白色卡纸上,再贴在更大的长方形卡纸上,最后用衍纸做花和叶,装饰麋鹿的头和角。装饰后的鹿角美观而富有生机,鹿角又像一树花开,背后的圆形像月亮,整幅作品象征着花好月圆。
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值得为此付出所有去磨练技能。从临摹到后来的自我创作,殷晓华结合剪纸、鹅卵石、风化石,创作出了独具当地特色的衍纸作品。她创作的国宝熊猫衍纸画,用白瓷盘做底,衍纸做竹子,鹅卵石做熊猫,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衍纸画作品。
执着也是一种享受
衍纸画的传承意义在于它本来就是一项古老的手工艺,作品美观,又不是很难学,很适合在学校里教给学生制作,既丰富了学生的“二课堂”活动,又能培养学生动脑动手以及审美创作的能力;在社会上也适合成人学习,比如家庭妇女,家庭条件好的可以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活动,用来美化生活,家庭条件不好的或有志之士可以当作一种自由职业,做成作品出售。
衍纸画让殷晓华的课余生活充实而愉快,听着轻音乐,做着喜欢的创作,这是一种享受,更有一种成就感。她说:“没有白受的累也没有白吃的苦,只要你坚持做有意义的事,时光不会辜负有心人。”在殷晓华的努力下,衍纸画被纳入嘉峪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她也成为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校为她专门成立了“殷晓华美术工作室”,去年还被评选为嘉峪关十大“雄关工匠”。
工匠精神意味着执着、坚持、专注甚至是陶醉、痴迷,殷晓华说:“在制作衍纸画的过程中,我追求制作的每一个小零件都精益求精,小零件精致了,组合出的作品才能够精致美观,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为衍纸画创作注入活力。”
“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并能够创作美。”殷晓华对美的理解始终贯穿于她在衍纸画技艺的传承中,“我将尽我所能,把自己会的方法教给学生们,教给身边喜欢做手工的同事、朋友,让孩子们感到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让爱好手工的朋友能够通过衍纸手工制作愉悦身心,体验创造美的过程。”
高承叶:绣出锦绣篇章
文/本刊记者 张金仿
眼神清澈坚定,语气温柔有力,一双手牵引着一根绣花针,绣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作品,她是一位平凡的女性,她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叫“绣娘”。她就是高承叶,家在景泰县寺滩乡玉川村,早已闻名遐迩。
“铜城工匠”高承叶
对艺术的孜孜以求,让她不断地在求索中升华自我,她身上始终有一种淡然和底气,无论经历生活怎样的考验,都能保持真我。多年来,她靠自己的双手,不仅绣出了色彩斑斓的手工刺绣作品,也绣出了自己的锦绣人生。
10多年里,她的刺绣作品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家庭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技艺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2018年4月,她被白银市人民政府授予“铜城工匠”荣誉称号。“这是一份鼓励,也是一种鞭策,我知道艺术之路没有尽头,只有不断学习与探索。”高承叶说。
“以针作画、巧夺天工。”这是人们对高承叶绣品的赞誉。她之所以走上刺绣这条艺术之路,都是源自慈母的熏陶。
高承叶的母亲刺绣活做得特别好,小时候,母亲在灯下专心刺绣,高承叶就在一边细心地看着,有时候会试着亲手尝试一番,正是母亲的启蒙,才令她最终走上了刺绣的道路。十几岁的时候,高承叶已经能自己绣出完整的作品了,但她并不满足于当下的成绩,总是渴望能够接触更多新鲜、丰富的刺绣技艺,随着时间的迁移,她的视野更加开阔,技艺也越来越娴熟,绣出的作品独特精致,广受好评。
高承叶把当地传统的刺绣技能与陇绣、苏绣、京绣的针法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技艺。她的绣品风格独特、技艺精湛,画面针脚细腻、线条流畅、风格典雅,具有很强的工艺性和观赏性。她的作品多次获奖,绣品画《写意牡丹》获得第四节甘肃省民间文艺“百合花奖·民间工艺美术奖”优秀奖,绣品画《腾飞》入围民间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组织的“中国梦”全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2015年3月,在白银市“中华保险杯”妇女手工编织品展评活动中,高承叶的手工刺绣《虎啸》获得二等奖。
高承叶说:“刺绣作品所用皆为丝线,而且一根普通的丝线可以分成128丝。一根丝线可以分为2丝,2丝可再连续分为8丝、16丝,最终可分为128丝,现在我们做刺绣用的都是16丝的,而像一些精细的画作就必须要用128毛细的丝线绣。对于平常人看到的这一根丝线,在我们的手里就感觉像麻绳一般粗。”凭着精湛的刺绣技艺,她的名声逐渐在乡邻之间传开了,周围的人都知道她的手艺好,陆陆续续就有人开始跟她学起了刺绣。她也不拒绝,热心地教大家,从一针一线到整体布局,只要是她能教的,都是倾力相授。
2004年,高承叶带着自己精心绣制的《牡丹图》参加景泰县第二届手工艺展,荣获了第一名,她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也就是从那时起,她暗下决心,把手工刺绣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2006年,高承叶自筹2万元资金,租了60平方米的铺面,开起了“承叶手工刺绣经销店”,年收入达6万元。2009年,借助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扶持,她租下100平方米的铺面,开始经营集培训、制作、装裱、销售为一体的手工刺绣店,一方面继续她的手工刺绣经销,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手工刺绣培训。
在培训中,高承叶耐心施教,手把手将刺绣基本技巧、熟练针法、色彩搭配、效果调理、绣品裱装等技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参训学员。她不但从理论上讲透刺绣手工艺术知识,还不厌其烦地示范,确保姐妹们把刺绣手艺真正学到手。9年来,她参办各种培训班40多期,培训农村妇女和下岗女工6000余人,拓宽了她们的致富渠道。她还设想把刺绣培训班办到乡、村,着力培养一大批刺绣女能手,扩大刺绣产业规模,精心打造优质刺绣品牌。
“我这里的学员,大多数都一边带孩子,一边做刺绣,为了让她们的时间更充足些,我会把一些简单的绣品让学员带回家里做,但我又担心她们在做工上有什么疑问,所以我就定期去学员家里做些指导,帮助她们学习刺绣。”高承叶说。
在学员高承清家里,高承叶手把手为高承清指导刺绣技法。高承清跟着高承叶学刺绣已有七八年了,以前学苏绣,现在学陇绣,各种绣法都在逐渐学习中。高承清之前没有工作,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家给上学的孩子们做饭,现在学了刺绣的手艺,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一些零花钱,这让她格外高兴。“近几年,跟着高老师学习了刺绣以后,每年的收入差不多都在2万元左右,收入提高了,我的生活也更充实了。”高承清说。
2010年5月,高承叶创建了景泰县黄河石林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专门组织妇女集中制作手工刺绣绣品画、十字绣、双面绣、真丝围巾及专业装裱绣品画及销售工作,承接各种手工来料加工。2013年9月,合作社成功转型为景泰金丝路刺绣有限公司,2014年被确定为“全省妇女手工编织产业示范基地”。
命运从来不会辜负心存理想并为之努力的人。高承叶的刺绣艺术高超,源于她的聪慧、朴实、勇于探索和对艺术的孜孜不倦。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一路远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她那颗向往艺术的心。她擅长绣制《八骏图》、牡丹、山水、梅蓝竹菊等绣品画,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她让自己沉淀下来,心怀敬畏,将目光朝向更远的地方,那是一种对艺术的远眺与向往,她将迈开步伐,去开创更加绚烂的篇章。
金花与“银花”的故事
文/ 本刊记者 史旺平
“无论多么艰难,我都不会放弃,一定要将雪山蒙古族银饰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金花
在绵延千里的祁连山西端有一片神秘的冰川草原,古老的蒙古族部落肃北雪山蒙古族在这里生生不息,守护着中国西部的生态屏障,守护着这片净土。生活在这片草原的蒙古族妇女金花,用她的实际行动,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着她们民族的传统技艺——“雪山蒙古族银饰的制作技艺”,成为肃北唯一一位打造纯手工蒙古族银饰的女银匠。
有言道:“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在成为女银匠的路上,金花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是记者只言片语难以描述详尽的。金花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蒙古人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肃北雪山蒙古族银饰的种类、造型、图案独具特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对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生活在肃北大草原的金花,从小就非常钟爱自己身上的蒙古袍和配饰袍子的银饰品,这些精美的饰品着实令她陶醉,令她惊叹,在她的眼中这些银饰品散发着一种神秘感,制作它们的银匠们都是身怀“绝技”的人,她羡慕和敬仰这种有本事的银匠。没想到各种机缘巧合,长大后她成了自己小时候所羡慕的“匠人”,这对她来说无疑是最幸运的事情,所以无论道路多么艰辛,她始终保持自己的初心,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习和传承好这项技艺。
1996年高中毕业后,金花就待业在家,为了生计、增加家里的收入,她试图学习裁缝手艺,可当时学习这项手艺的人很多,市场竞争压力大,所以她一直打算找机会学习别的技艺。30岁那年,机缘巧合让她认识了肃北县的老银匠彭次格老人,老人也是继承了他父亲的家传手艺,在当地相当有名。金花说:“小时候逢年过节,奶奶都会把她压箱底的银饰品拿出来,找银匠彭次格重新加工成图案精美、样式好看的手镯、项链、耳环,送给我们几个孙女,每当拿到好看的首饰时,我都被深深吸引!”没想到长大后能做银匠彭次格的徒弟,她深感荣幸,所以她很珍惜机会,认真学习这项技艺。
2004年至2007年,她跟随彭次格老人学习雪山蒙古族特色手工银饰加工,基本熟练掌握了老人传授的各项技能,为了更进一步提升学习,2009年她又去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系统性地交流学习银制品制作技艺。起初,由于市面上流通的很多银饰都是新饰品,为了收集传统的雪山蒙古族银饰,金花拜访了很多保留有传统银饰的亲戚朋友,由于每家的银饰都属于传家之宝,她只能通过拍摄图片的方式来收集银饰的样式,然后手工打造、复原。正是亲戚朋友的支持,才使更多传统银饰展现在大众眼前。蒙古族的银饰品以多、大、重为美,从头到腰处处点缀,华丽而庄重。妇女除了佩戴的头饰外,还有银梳、银耳环、银戒指、银手镯等,男子佩戴的蒙古刀、火镰、银带扣等,儿童佩戴的各种银锁。所以掌握和学习好这项技艺并非短时间就能见功效,金花说:“别看只是一件小小的银饰品,里面可有大学问,我会保持初心,不断学习,打造精美的银饰品。”
近年来,由于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制作,原来的银匠有不少改行买卖手饰,加之手工制作成品较慢,更多的人愿意直接购买机器制作的银制品。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们看到纯手工制作的银饰,金花决定开办一家自己的银器店,因资金短缺,她和丈夫商量之后卖掉了自己结婚时购买的婚房,家人的支持给了她莫大的鼓舞,她在2008年开办了“银鑫金银首饰加工中心”。创业的艰辛至今历历在目,金花说:“当时孩子小,只能托付家里的老人看顾,我四处跑生意,刚开始,经验少遇到上当受骗,购置了假货,顾客如果对加工后的饰品不满意,我自己就要掏腰包赔偿……”各种艰辛她都咬牙挺了过去。
这些年来,金花先后学习了雪山蒙古族银饰制作的所有工序,夜以继日地练习制作,化银、打银片、编丝、焊接等手工流程,在她手中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揣摩,日渐熟练起来。2010年,她制作出了肃北第一套卫拉特蒙古族女士头饰的全套饰品,她的代表作品还有《卫拉特蒙古族女士头饰》《21特大八宝纹银碗》等。这些银饰品最耀眼的地方是那精美的造型,它采用铸炼、捶打、编结、雕镂等各种工艺,在饰品上刻出古老的纹样,有云纹、火纹、卷草以及花草、龙凤、花鸟鱼虫等,图案无所不包,精美绝伦。
随着肃北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雪山蒙古族银饰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传统的蒙古族庆典、节日以及婚礼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传统服装与服装银饰的搭配,开始有更多的人购买和佩戴雪山蒙古族银饰。金花的银饰店经营越来越好,她也更有信心继承和发扬好这门手艺。今后的的道路,每一步她都认真、仔细地打算着,她说:“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但是无论多么艰难,我都不会放弃,一定会将传统蒙古族银饰的制作工艺传承下去。”
2019年,金花计划用集资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伙人,招收徒弟,把肃北草原上这项精美的银饰加工技艺传承给有能力、有厚望的年轻人,让它永放光芒。
(责编 芳庭)
银匠金花
相关新闻
- 2019-04-19【聚焦】赞歌送给奋进中的陇原巾帼
- 2019-03-05【聚焦】她们用智慧照亮前方——陇原大地上的女性科技人才(图)
- 2018-12-04【特别关注】巾帼巧手筑梦陇原 创新创业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