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柞水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综述(图)
【专题】全国网络媒体陕西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采访采风活动
本网记者 程健 文/图
核心提示
全县800余户贫困群众通过“借袋还耳”栽植木耳400万袋,预计户均实现增收2000元。
230户群众通过“借棚还耳”承包木耳大棚,预计户均增收5000元。
全县通过木耳产业带动贫困户3138户10000人,预计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贫困发生率由23.5%降至7.9%……
陕西省柞水县黑木耳变身“金耳朵”,带动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三个结合 确保产业精准化发展
柞水地处秦岭南麓,全县人口16.5万人,县域境内山大沟深,现有贫困村5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4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990户,贫困人口33142人,属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近年来,柞水县委、政府始终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精准扶贫、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主导产业首位,大力发展木耳主导产业,适度发展代料香菇、平菇等食用菌,引进栽培羊肚菌等珍稀菌类,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将以木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做成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脱贫新路子。
2017年,该县栽培木耳菌包2000万袋,2018年建成5条年产2000万袋菌包生产线,栽培木耳菌包5580万袋,2019年新建吊袋大棚1000个(占地16.2万平方米),栽培木耳5000万袋,建成清水、肖台、老庄等32个木耳产业基地。
在推动贫困产业发展过程中,该县围绕“干什么、干多少、怎么干”,科学绘制了木耳产业发展的“规划图”。一方面,结合资源禀赋精准选定产业,将木耳确定为全县脱贫攻坚主导产业,扶持木耳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另一方面,结合贫困现状精准规划产业,按照1万亩、1亿袋规模、5千吨产量、3亿元产值的木耳产业“1153”计划,建设5条木耳菌包生产线,满足1亿袋栽植规模要求,保证1亿袋菌包产量达到5千吨,实现3亿元产值。
再者,结合发展实际精准布局产业,坚持重点带动、全域覆盖的思路,按照“三个优先”的原则对木耳产业进行科学布局,辐射带动了全县9个镇办42个村(社区)发展木耳产业。
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发展地栽木耳1.25亿袋,香菇、平菇等种植250万袋,栽培羊肚菌等珍稀菌类6万平方米。柞水黑木耳入选2019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下梁镇成为全市首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西川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个平台 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
在产业组织化发展方面,该县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承接主体,形成以国有公司为龙头、非公经济为支撑、合作组织为辅助的规模化发展态势,有力提升了木耳产业的聚集度和竞争力。
一方面,成立了4家国有企业,每家企业分别负责建设1条年生产能力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线,以成本价格向全县各大木耳生产基地供应原材料,保证木耳原材料供应充足、成本低廉。另一方面,引进非公企业1545家,与全县3742家商户、餐饮企业签订供销协议,鼓励这些企业参与木耳袋料生产、冷链仓储、配套产品开发、包装营销等生产经营,激发整个产业的生机活力
再者,专门下发鼓励发展经济合作组织的奖励办法,鼓励有技术、有场地、有设备的能人大户,发展木耳大棚、收购加工、物流运输等合作组织,并成功发展专业合作社303家、家庭农场40家,为木耳产业规模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个创新 增强产业带贫益贫能力
在产业扶贫方面,该县坚持把带贫益贫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构建紧密多元的利益联结机制,将群众吸附到木耳产业链,变“输血”为“造血”。
首先,该县创新“两借两还”模式,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免费提供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户将成品耳上交村集体统一销售,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还贫困群众,贫困户无需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业。
目前,全县800余户贫困群众通过“借袋还耳”栽植木耳400万袋,预计户均实现增收2000元;230户群众通过“借棚还耳”承包木耳大棚,预计户均增收5000元;全县通过木耳产业带动贫困户3138户10000人,预计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
其次,新“六型联结”机制,推出三资股份、租赁分包、产业领养、劳务用工、产品订单、开展服务六个增收“套餐”,针对贫困群众的不同情况,合理选择一种或多种联结纽带,实现股份联结挣股金、租赁联结挣租金、领养联结挣利金、承包联结挣赢金、劳务联结挣薪金、服务联结挣佣金。
通过这一措施,全县折股量化的土地7303亩,分红625万元;3600余人通过季节性务工,人均实现劳务收入7000元。
另外,创新“三七分配”机制,对扶贫专项资金形成的项目资产进行折价,将折价总额的70%量化为贫困优先股股权,30%作为村(社区)集体资产股权(按10%公积金、10%公益金、10%风险金安排使用,剩余70%用于集体资产收益分红)。
2018年度累计吸纳各类资金4300万元,贫困户入股21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中、省资金8248万,县级资金1931万,苏陕协作资金3341万元,折股量化资产7506万元,集体经营收益641万元,贫困户优先股收益448.7万元,带动贫困户9381户31260人。
三个并重 做实木耳市场营销
在木耳销售方面,该县坚持把木耳营销作为木耳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广推介”与“建网络”并重,加大宣传力度,构建系统化的营销网络。二是“大屏幕”与“大舞台”并重,抢抓央视实施“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机遇,为柞水木耳走出国门、销往全球奠定基础。三是“生产端”与“消费端”并重,使柞水木耳进入了南京、西安市民的餐桌。
正因如此,2018年该县生产的2500吨木耳全部售完,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润2000万元,带动贫困户1万人,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贫困群众的辛勤付出换回了真金白银,黑木耳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耳朵”。
三个重点 防范化解产业风险
在风险化解方面,该县坚持把防范风险作为实现木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木耳产业发展“免疫力”。
一方面,该县与保险公司签订木耳产业保险合同,按照木耳每袋保费0.15元、保额3元的标准,给全县所有发展木耳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基地购买了商业保险,建立了快速理赔机制,为群众发展木耳产业吃下了“定心丸”。
另一方面,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建立了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柞水分中心,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全县79个村(社区)聘请248名技术干部组成产业发展指导员,培养了一批木耳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技术研发中心,为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该县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把绿色发展贯穿木耳产业发展全过程,菌包生产中,以木屑、果枝为主,严禁滥砍滥伐,坚决不碰生态红线。对废弃菌包,坚持循环化利用,引进木耳菌包废弃物再利用项目,年处理废弃菌包1.2亿袋、废弃菌渣6000吨,既可变废为宝,实现资源重复利用,又可化害为利,保护生态环境。
“小木耳”变身“金耳朵”,大产业服务脱贫攻坚。自脱贫攻坚以来,该县已有14个村出列、22045名贫困户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3.5%降至7.9%。木耳产业,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为群众脱贫致富铺开了高速大道。
相关新闻
- 2019-05-28“媒体团”变身“购物团” 全国网媒记者抢购柞水木耳 助力消费扶贫(图)
- 2019-05-28全国网媒记者走进柞水 探访致富“金耳朵”(图)
- 2019-05-28陕西泾阳“四色产业”发展综述
- 2019-05-28陕西泾阳淇辉蔬菜:把普通蔬菜打入高端市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