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文化综艺仍需挖掘行业原创力
原标题:光明日报:文化综艺仍需挖掘行业原创力
文化综艺仍需挖掘行业原创力
近年来,一批文化类的慢综艺节目迎来发展好时期。诗词类、成语类、汉字类等传统国学内容的节目风靡一阵之后,又兴起了一波音乐类、表演类等泛文化艺术节目,去年起热播的表演竞技类节目《演员的诞生》、今年以来的《幻乐之城》以及近期新开播的《一本好书》等,成为接力的“第二梯队”,在导向引领的同时,不断发掘文化综艺节目的可能性。
文化综艺节目不是当下的新事物,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读书类、朗读类、电影推介类的节目就曾经占据电视屏幕的半壁江山。彼时,整个文娱行业需求侧的能量方兴未艾,但产品的种类并不丰富,产能有待提高,文化综艺由于背靠广阔的文学艺术经典库存,可供利用的内容取之不尽;另一方面,由于传媒介质和平台的因素,文化综艺非常适合家庭“客厅化”的观演场景以及观演节奏,类似电影推介的节目,也曾经在尚未培养起院线消费习惯的普通市民群体当中,极大地传播了世界电影文化知识。这是文化综艺曾经走在综艺类节目前沿的重要原因。
而当下这波文化综艺热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毋宁说,供给侧选择文化综艺的理由,更多是对过度娱乐化、强刺激的娱乐综艺节目“霸屏”的一种排异。这种选择,在初始确实给受众带来了口味和节奏上的耳目一新,由强资源、强制作能力的机构输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也的确一上来就占据了该类综艺节目能达到的品质高峰。文化综艺、慢综艺或将拯救综艺市场,乃至从根本上改变文娱行业原创力问题的论调,一时间令人兴奋不已。
目前看来,文化综艺如何产生行业原创力仍需探索。一方面,社会形态和消费心理的跃迁,媒介和平台的发展,使得文娱类产品的消费场景发生巨大改变,院线、音频、短视频等形式,对内容和受众两方面都进行了彻底的分化、切割、重塑。读书类的内容更适合音频平台,人们习惯于在开车、家务等场景下收听,影视类的内容则偏向短视频形式,以两分钟的高频剪辑加上个性解说对内容进行“三度创作”,而弹幕和社交媒体等则改变了人们观看和消费文娱内容的目的:那就是,学习第二,谈论第一。
上述情况在文娱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以《我就是演员》为例,如果对节目形态进行一个归纳,这仍然是一档“明星+话题”,乃至需要主动制造议题、引起舆论话题的娱乐节目。而一些没有引进竞技、制造话题等操作手法、相对静态的节目,则在本轮文化综艺的浪潮中很快便热度消退了。
文化综艺仍需解决文化产业原创力这个根本性问题。有的综艺形式,仅仅是将一些经典文艺作品的选段进行朗读,缺乏综艺元素的二次加工,这样一种快餐式的“知识点提炼”,能够产生多大的艺术效果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文化类综艺,如何突破知识介绍的框架,形成与观众的有效互动,构成观众深度参与和讨论的娱乐模式,仍是需要继续探索的。
(作者:沈河西,系媒体评论员)
相关新闻
- 2018-10-19文化综艺仍需挖掘行业原创力
- 2018-10-19全国首部两岸合编的《妈祖文化志》编纂告竣
- 2018-10-19习近平向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五届年会致贺信
- 2018-10-19文化互鉴与文化融合(“一带一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