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话语方式 让话语亲近生活
原标题:创新话语方式 让话语亲近生活
话语方式是指言语交际中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形式。恰当的话语方式,蔼如春风骀荡之暖,使人甘之如饴、爱不忍释;不当的话语方式,凛如秋风肃杀之寒,使人不屑一顾、漠然置之。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重要论述表明,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必须加强话语方式创新。有了行之有效的话语方式,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支持党的创新理论。
首先,要广泛运用天然亲和的民族话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创造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在党的历史上,我们党宣传马克思主义时,正是因为擅长运用“大同”“小康”等流传千古的民族话语来阐释,才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时,我们更要广泛运用对人民群众来说具有天然亲和力的民族语言。
其次,要适时采用生动鲜活的时代话语。话语从历史中继承而来,又与时代保持密切互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要倾听时代声音、体现时代风貌。问题是时代的最强音。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更要注重坚持问题导向、运用时代语言来阐释。语言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化、个性化、轻快化的时代话语,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播党的理论时,要适当采用一些网络话语,与时俱进地更新话语方式,从而让理论回归实践,让话语亲近生活。
再次,要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话语。群众话语是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语言,是对人们基本生活的言语表达。某种话语体系一旦采取了群众化的表达方式,就容易被群众所理解、把握和运用。毛泽东曾深刻指出,要想和群众搞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语言”。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于毛泽东本人非常擅长运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将深邃的理论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表现出来。党的理论具有极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民群众很难理解和掌握。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就要充分发挥群众语言的艺术魅力,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将具体事物形象化,将深邃的理论通俗化,提炼通俗易懂的标识性话语,打造易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最后,要坚持运用言之成理的学术话语。有理有据是言语交际中有效说服对方的关键因素。缺乏学理的支撑,再诗意的语言,再华丽的辞藻,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尤其是对有一定知识涵养的群众来说,严密的逻辑论证,专业的叙事方式,流畅的语言表达,是让他们接受和支持党的理论的根本所在。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要增强党的理论的说服力,就要加强理论的学理研究,注重用学术话语阐释党的理论;就要摒弃结论性的“宏大叙事”,避免从文件到文件、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论证;就要根据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结合民族语言、时代语言、群众语言,认真“陈情”和“说理”,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方式。
(作者:孙明增,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天津市委党校党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相关新闻
- 2018-09-18【丝路话语】敦煌文博会:让人文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
- 2018-09-02习近平古语今言话中非友谊
- 2018-08-05改革开放40年 重温那些振奋人心的经典话语(三)
- 2018-08-04改革开放40年 重温那些振奋人心的经典话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