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推动内陆开放 拉动就业
原标题:重庆渝北推动内陆开放 拉动就业
开放增岗位政策促匹配(稳就业促就业⑤)
——重庆渝北推动内陆开放拉动就业
核心阅读
近年来,重庆渝北区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带动更多就业。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和口岸经济,形成了大量外向型就业岗位;推行按市场需求定向、按学员意愿定岗、按机构专长定点的“三定”培训模式,搭建线上线下的就业平台,确保外贸领域就业稳定;打造一系列人才计划,加大了吸引高校毕业生回家乡工作的力度,为不断涌现的外向型就业岗位提供所需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身处山城,既不沿边也不靠海,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重庆人走上了“国际范儿”的岗位。以重庆渝北区为例,流水线工人生产的汽车和手机,一个月后就可能出现在东南亚、南美洲、欧洲以及非洲的街头。当地超市促销员拿在手里招徕顾客的,可能是来自东南亚的海鲜、美国的牛肉。
今年上半年,重庆渝北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75.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93亿美元,自贸试验区渝北板块新增法人企业1261家,注册资本金213亿元。外向型产业集群创造了大量岗位。1—7月,渝北区城镇新增就业5.7万人,同比增长32%。
发展口岸经济 稳定用工关系
传音手机,在国内可能少有人知,但在非洲却占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些手机很多生产于重庆渝北区的传音科技公司。
“我们去年6月来渝北落户,目前已经招收工人1200多名,明年年底前还将形成400人的研发团队。”传音科技公司人事主管曹永红说,“对企业来说,招工留人这两难比较突出。尤其做外贸周期长,特别需要稳定的就业关系。”
针对类似传音这样的用工大户,重庆市渝北区就业局全力保障,并设立企业服务专员。两年来,政府部门组织招聘,对接劳资,为16.7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也解决了企业招工的难题。
针对企业留人难,渝北区对智能终端企业发放稳岗补贴,员工持续工作6个月以上,可以领到1200元补贴,持续工作12个月以上,可以再领1200元,每人限领一次。
“能够稳定工作一年,这样的员工基本可以长期留下来,甚至很快成长为公司的骨干了。”重庆中光电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春平说,“通过政府的就业服务和好政策,招人留人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外地的时候,4000人的公司需要30名人力专员,在渝北2000人企业,负责招聘的就一个人。”
与此同时,为稳定和促进外向型就业,渝北区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口岸经济,打造了一批产业集群,形成了大量外向型的岗位。
“渝北境内有江北国际机场这个‘一类口岸’,有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是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承载地,是两江新区开发的主战场和国家首批临空经济示范区,还是重庆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和进出口基地。”重庆市渝北区委书记段成刚说,以此为基础,渝北区大力打造临空经济总部、临空总部贸易基地、临空国际贸易示范园等发展平台。
目前,临空经济总部已引进包括海航现代物流西南总部、白云空航西南总部等17个项目。临空国际贸易示范园已登记注册43家企业,累计年内可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5亿元人民币;利纳马、弗吉亚等知名外资企业接连落地。
“受外部环境影响,今年制造业用工需求总体下降,但是有外资企业和外向型产业的拉动,渝北人力市场依然活跃。城镇新增5.7万人就业,稳定性同比增强,灵活就业不到9%。享受失业保险人数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渝北区人社局局长邓贤伦说。
推行订制培训 搭建就业平台
就业结构性矛盾,在外向型产业领域也屡见不鲜。前不久,渝北区一家出口机电产品生产企业急需一批电工,市场招聘难以满足,无奈之下找到就业局。
“找我们就对了。”渝北区就业局局长邓超说,“通过‘订单式培训’,很快,一批满足企业要求的电工师傅就顺利上岗,而且针对企业需求培训,企业满意度很高。”
“我们推行按市场需求定向、按学员意愿定岗、按机构专长定点的‘三定’培训模式,并率先推行将技能培训补贴直补到个人,对培训全过程监管,全面推行培训满意率回访。未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或在岗人员参加技能提升培训的,视其培训专业及获得的技能等级,可享受最高3500元的培训补贴。”邓超介绍说,当地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500人次,今年还以技能培训的方式援助重庆城口县贫困人员、西藏芒康农牧民。
为精准对接劳资,在强化培训的同时,当地还搭建了线上线下的就业平台。
“我们有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区人力资源市场每周二、五现场招聘、网络常年招聘、适时赴外招聘;各镇街、村居均将就业纳入公共、便民服务大厅服务的重要内容,提供政策咨询、就失业登记、政策申办、培训登记、用工推荐等服务。”邓超说。
同时,渝北区建立人力资源和用工信息数据库,通过现场招聘会、网络、手机APP、微信和街道、高校等人口密集处智能终端“五个平台”收集、发布信息。系统实现人岗自动匹配、手机“摇一摇”找附近工作等功能。
通过这“一库五平台”,2017年至今,1.4万余家次用人单位提供17.9万余就业岗位,18.6万余求职人员通过平台求职,5.8万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45岁的市民周清明离职后,因为年龄因素一直没找到满意的工作。今年初,周清明通过渝北区的网上平台获取招聘信息后,在一家外贸企业成功入职。目前,渝北区网上智能招聘系统访问量已经超过300万人次。
扶助困难群体 用好人力市场
“一方面,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外向型就业岗位不断涌现,所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作为老城区,我们有部分‘4050’就业困难人员,普遍学历低,缺乏一技之长,他们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邓超说,这些新情况,亟须积极妥善应对。
为此,渝北区在打造一系列人才计划、吸引高端人才的同时,加大了吸引高校毕业生回家乡工作的力度。据统计,今年渝北区户籍高校毕业生约6000人,2800人返乡工作。近5年离校未就业且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95%以上。
针对渝北区有就业意愿的1万名城镇“4050”人员,就业部门为他们挖掘岗位,积极推荐。“比如相关企业有招工需求,我们就建议将保安、保洁、保绿等岗位优先提供给他们。”邓超说。
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渝北区也注重向市场要活力。目前,落户渝北空港新城的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园区有57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已经提供了16万个岗位,为27万人次实现就业或者流动。”园区运行公司副总经理魏建说,“出口为主的汽车和IT产业方面,我们是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主力。IT产业的七成用工也基本是由市场化完成。”
“就业工作是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互为补充。用好市场的手段,对我们工作是极大的助力。”邓超说,“在渝北区,只要有人愿意工作,岗位都是有的。”
相关新闻
- 2018-08-16心如翠竹节节高
- 2018-08-16从苏华硬笔书法集《诗词大会作品精选》出版
- 2018-08-09【聚焦长江经济带】围观芜湖智能装备公司机器手写书法
- 2018-08-06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全区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