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开启甘南藏区群众幸福生活
原标题:环境治理开启甘南藏区群众幸福生活
新华社兰州8月14日电题:环境治理开启甘南藏区群众幸福生活
新华社记者 姜伟超、侯韶婧
当夕阳把云朵“烧”红的时候,21岁的藏族小伙儿卓玛加登场了。他斜抱六弦琴,嘹亮的嗓音让一首首藏歌回荡草原,引来游客阵阵欢呼。
卓玛加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人,在几年前就梦想着当一名歌手,那时这个村子还只是一个杂乱的草原定居点,卓玛加也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从去年开始,村子“变身”旅游专业村,大部分村民由以前的放牧牛羊,变为“卖风景”。卓玛加也成为村里演出团队的一员,实现了当一名歌手的愿望。今年截至8月1日,全村实现旅游收入280万元。“我的梦想实现了。”卓玛加说。
改变这一切的是2015年甘南州发起的“环境革命”。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多样的景观地貌、缤纷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全国的游客。但长期以来,传统人畜混居的生产方式和乱堆乱放、乱倒乱扔的生活习惯,一度使这片大自然恩赐的美丽山水黯然失色。
“满地都是牛羊猪的粪便,苍蝇乱飞。家里没有垃圾桶,村里到处都是泥坑和垃圾堆。”家住甘南州碌曲县西仓乡贡去乎村的宫保扎西2013年在则岔国家湿地边上开了家牧家乐,一开始生意很差。有一次他给来游玩的小女孩一个酸梨,但小女孩的妈妈却告诉她“不要吃”。
这不全是偏见。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部分藏族群众定居后家庭卫生依然没有摆脱“游牧生活”的影子,草场上堆积着大量生活垃圾,过度放牧和垃圾堆积导致草场退化严重。
2015年开始,甘南藏区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县区一把手考核内容及网格化管理体系,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同时,每年选择60个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作为旅游专业村,按照A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干部进村入户、分片包干,从锅台灶台、炕上炕下一直到户内户外制定了一套严格标准。
“除了清理垃圾,我们还进到牧民家里,连续几十天手把手教他们叠被子、洒扫庭除,帮助她们形成好的卫生习惯。”甘南州夏河县桑科乡女干部旦增草说。
在这场“环境革命”中,宫保扎西体会最深的是人畜分离和厕所、淋浴的使用,这让他感到自己真正融入了现代生活。
“这些年口袋里钱多了,但老觉得生活质量没有多大变化。现在明白了,是因为生活方式没有变,生活环境没有变,仍然是‘人和牛羊一起住,屋里屋外垃圾场’。”宫保扎西说,自从实施了人畜分离、厨卫改造工程,感觉生活一下子美好了。
环境美了,家里靓了,游客纷至沓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生产方式的升级,甘南藏区群众由过去“脱贫靠放牧”,变为现在的“旅游奔小康”。
夏河县曲奥乡香告村有着“甘南第一村”之称,靠着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转变了放牧的单一生产方式,村级集体旅游发展得有声有色。村支书闹日加估算,今年截至目前,全村旅游收入不低于500万元。旅游业的发展还救活了村里的传统青稞酒酿造业,青稞酒供不应求。
尕秀村是甘南州第一批创建的“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村”。去年7月村民贡保加在政府的帮助下开了牧家乐,怎么布置房间、藏包怎么摆放、自己如何穿戴、如何与客人沟通都有政府安排的专人来教。
“有时一天赚两千多。”贡保加的妻子卓玛才让说,家里以前养了两百多头牛,现在缩减到只剩五十头,收入反而提高了。尕秀村目前全村391户居民有65户开起了牧家乐,年收入过十万元的牧户比比皆是。
贡保加告诉记者,大家现在见到垃圾就很自觉地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开牧家乐的人每年都要定期体检,牧家乐里的卫生条件、食品安全都有保障。
在贡保加的牧家乐里,记者碰到了来自成都的游客王敏。王敏一家多次来甘南州旅游,以前从来没有在牧家乐住宿过,因为“不习惯”。这次王敏一家打算在贡保加家里住一个星期。“感觉和酒店一样干净。”王敏说。
甘南州面积四万多平方公里,目前已实现生态环保无死角。夏季草原朗润清爽、鸟儿鸣啭、牛羊徜徉,满山满谷的绿和散漫在空气中的青草气息让人沉醉。
坐拥绿水青山,不愁金山银山。2017年,甘南藏区游客人数突破1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0.2%。2018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58.72万人次,同比增长13.9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91亿元,同比增长22.14%。
环境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激发了藏区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
碌曲县尕海镇党委书记苏努东珠介绍,现在大家不是忙着开牧家乐就是忙着在旅游景点打工,在草原上自发植绿、种草的民间小团队也更多了。“环境变了,人也变了。是美的环境激发了大家追求幸福的愿望。”
相关新闻
- 2018-08-15环境治理开启甘南藏区群众幸福生活
- 2018-08-12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西和举行 欧阳坚等出席
- 2018-08-08“赣遇甘 信相依”——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社会实践队赴天水张家川窑儿村支教纪实
- 2018-08-08甘南体彩分站借助自行车赛开展地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