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调查报告:脱了贫如何稳得住?
务实作风如何落地生根?
基层干部群众反感形式主义,必须持之以恒力戒漂浮作风,反对官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作风大为好转,干事创业、务实担当的多了,作风漂浮、搞花架子的少了。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工作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农村危房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明白卡”“结对帮扶明白卡”“革除陋习,八提倡八反对”“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摘穷帽”“2018年度脱贫攻坚帮扶明白卡”,在一家贫困户的门口,挂着7块牌子。贫困户得到这么多关照,当然是好福气,但牌子挂多了,也免不了好多应酬和麻烦。
“有一天陪了6个不同的工作组,贫困户只能待在家里,没时间下地种田。”一位扶贫干部介绍,这位贫困户腿脚不方便,好不容易走到田埂上,又被镇上的干部叫了回去。
在某县,原本不少农户想种植柑橘,但镇上为了完成县里要求,向村里下达甘蔗种植任务,村里只能分派到户。村镇干部一脸无奈:“长不好、卖不出去,那是半年后的事儿了;可如果完不成任务挨上级批评,就是马上的事儿了!”
有些时候,形式主义消耗了政策效能,降低了工作效率。基层同志反映,相关部门之间扶贫信息不能共享,各自为战,造成基层重复劳动。比如说完善贫困户档案工作,要了解住房改造前后对比、种植养殖种类、扶持项目公示等内容,必须挨家挨户了解。山路不好走,贫困户住得分散,入户调查相当费时费力。各部门的调查任务如果合在一张表上,效率就大为提高。
文山会海牵扯精力。“扶贫办一正三副,经常四个人同时参加会议,都忙不过来。”一位扶贫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本部门的会要参加,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大的会也要参加。更让人疲于应付的是,不少会重复开。
一位基层干部说,整治形式主义,得先从官僚主义入手。对此,不少扶贫干部深有体会。“明天领导来县里检查,请找一个离高速公路30公里以内的深度贫困村!”接到电话哭笑不得,交通这么便捷的深度贫困村,上哪儿找?
要想有深度,不能怕走路。目前,依然有少数领导干部下基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那些交通不便,脱贫攻坚任务更艰巨、更需重视的地方,去的领导反而少。
与此同时,各类检查如果过多,也会干扰一线工作。一位驻村第一书记讲述:有位市领导要来调研,为了迎接检查,大家连夜制作展板。领导看展板就10分钟,可是为了这10分钟,不仅花了冤枉钱,几个干部一两天都干不了正常工作。
还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让得到帮助的群众有意见,也让基层干部落埋怨。在某村,记者发现一件奇怪的事。一户4口人的建房明白卡上写着:总面积180平方米,其中农户占地98平方米,亲属16平方米,扶贫投资公司66平方米。扶投公司占股老百姓的房?当地干部解释:之前为了顺利搬迁,按照180平方米盖的。后来,国家明确每人不超过25平方米,省里责令整改。可是房子已经建好,只好出此下策。
压实责任如何增添动力?
基层扶贫干部奋战在“攻城拔寨”的第一线,压实责任的同时,应该给予他们更多体谅和关心
“真干真累人,真干真能上,真干真变样!”金寨县白塔畈镇龚店村党支部书记蒲星光,当了31年村干部,今年57岁了,依然干劲十足。
基层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在特殊时期,遇到了一项特殊事业,责任重大又光荣无比。”“用干部脱皮,换群众脱贫。”扶贫干部这些话发自肺腑,掷地有声。
“以前我们村基础薄弱,人居环境差,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6年,通过异地扶贫搬迁,乡亲们住得舒心了!”他戴着草帽,皮肤黝黑,像是农民,可说起话来有板有眼。他叫李跃文,是武定县司法局副局长,担任龙庆关村第一书记已经3年了。
像李跃文这样,一头扎进基层,扎扎实实帮扶群众的干部,“白加黑”“五加二”是工作常态。
辛苦归辛苦,该严管的还得严管。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对基层的检查督察要科学安排,多传导压力,少分散精力。
某地级市扶贫办主任扳着手指头,细数各类大大小小的督察有10多种。2017年,他们迎接上级检查扶贫工作就有87次。
在采访中,一位基层干部反映,有个检查组检查扶贫工作,一见面,就要求上报3个反面典型。“这让人很为难,也容易刺伤基层干部的自尊心。”
基层干部建议,检查督察是传导压力、推动工作的有效方式,但应整合相关力量,把握好节奏,实事求是,体谅基层难处。
记者发现,基层有时候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比如扶贫资金短期滞留问题。没钱为难,有钱还是为难。“去年,我们要修条路,年初申请了专项资金,但等到6月资金才到账。有钱了,本该高兴,却让我犯了愁。”一位县委书记面露难色,因为上面要求8月之前就必须完成工程的80%。可是,项目设计、规划、招标等工作都需要时间。如果仓促上马,质量不过关;如果按流程走,资金趴在账上,就得承担被追责的风险,进退两难。
也有基层干部反映,涉农涉牧资金,个别时候出现了“不会整、不敢整、整不动”的现象。因涉农涉牧资金分散,作用发挥不佳,国家对深度贫困县开了口子,可以整合。可是,尽管上面出台了政策,但下面没有对接细则,而各路资金都有自己的“婆家”,如果整错了,上下都得罪。因此,资金整合往往落不到实处。
对待基层扶贫干部,严管之外要有厚爱。要压担子,也要铺路子;要结果导向,也要看重过程。内蒙古兴安盟副盟长隋维钧建议,对基层扶贫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在荣誉、待遇、成长进步上,多些关心关怀。“如今,兴安盟在提拔干部时,向基层扶贫干部倾斜,保证了一定的比例。”
脱贫内生动力如何激发?
看不见的贫困才是最大的贫困,扶智扶志,需要久久为功
安徽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穿过整洁的街道,是一排排白墙黑瓦的新楼房。40年改革发展,小岗村如今已经行进在小康路上,但仍然有20多户因病、因伤致贫的人家。
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刘占勤,笑着迎了出来。前些年,丈夫在外务工,摔坏了后脑,生活不能自理。家里的顶梁柱塌了,还有两个女儿在上学,刘占勤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为了挣学费和医疗费,她赴浙江打工,把丈夫带在身边照料。
“如今政策好,通过危房改造搬进了新房,丈夫也办了大病医保。日子渐渐好起来了!”村里还为贫困户设立了一些公益岗位,刘占勤就近在小岗村的培训中心上班。生活安定,丈夫渐渐恢复,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记者离开时,回头看到她还站在门口。个头不高,身材瘦弱,略显沧桑的脸庞,分明透出自信的光亮。
采访中,也了解到一些有关贫困户的消极现象:“好不容易给他争取到了产业扶贫资金,可他拿去赌博了”“危房改造现场,扶贫工作队忙前忙后,他却在一边站着看”“帮忙找好了工作,谈好了工资,可没干几天就跑回来了”……
看不见的贫困才是最大的贫困。尽管和前些年比,国家物质基础增强了,扶贫力度加大了,但必须在贫困地区、贫困户中间厚植艰苦奋斗精神,这事关脱贫,更事关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
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说到底是扶智扶志。在这一轮精准扶贫中,各地更加注重贫困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一方面着力实用技能培训,提高脱贫本领;另一方面,着力宣传教育,增强脱贫动力。
贫困地区农民缺乏务工技能,既是致贫原因,也是就业“短板”。在云南武定县,以前有些贫困群众只能靠山吃山,养几只羊、捡野生菌,或者打打零工,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入。现在他们大多凭一技之长走上了脱贫路。今年春节一过,猫街镇五柞甸村的章德文夫妇就坐上了县里调集的务工大巴,去云南农垦蔬菜公司参加培训。“路费、培训没花一分钱,现在我们夫妻俩一个月收入超过6000元,多攒点钱,早点建新房!”章德文对未来充满信心。
“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就能凭本事吃饭。”武定县人社局负责人说,2017年以来,武定在全县各村寨举办了家畜饲养、砖砌工、电焊工、刺绣、中式烹调、农机修理、电工、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员等10多个类型的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5000人次,其中培训贫困人口15000人次,有力地激活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内蒙古兴安盟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考虑,开展了“一带二转三改”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一带就是旗委、四大班子、苏木镇、驻村第一书记一级带动一级,二转是转变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三改是改变生活环境、陈规陋习。
鼓起他们的心气,就扶起了一个个家。面对一些因客观原因而陷入贫困的家庭,需要扶贫干部付出更多爱心和耐心。
扎赉特旗阿拉达尔吐嘎查村民赵斯琴,腿有残疾,两个女儿,一个上大学,一个读研究生,是典型的“因学致贫”。
“政府给了3万元扶贫资金,买了3头母猪,20头猪仔,还建了80平方米的猪舍。”说起党的好政策,赵斯琴有些激动。两个女儿每年每人还给1万元的教育资助。
赵斯琴家的房子不大,只有60平方米,但足够住了。卧室窗明几净,衣被叠得整整齐齐,女儿房间的床头柜上摆放着在大学期间的荣誉证书。院子一侧的厨房和洗澡间,也都收拾得井井有条。
“日子是给自己过的,干得好,政府还给奖励,感觉很有信心!”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充满了感恩与自励。
扶起一个,带动一片。“赵斯琴行动不便,都能勤劳干事,我们得向她学习!”周边的农牧民,说起赵斯琴,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黄昏时分,霞光辉映,炊烟袅袅。脚下的路笔直宽阔,抬眼望去,融进了壮阔无垠的草原深处。(记者张毅、黄庆畅、武少民、金正波、丁志军、韩俊杰、杨文明)
- 2018-06-03扶贫扶出精气神——广西桂平市脱贫攻坚走笔
- 2018-06-02脱贫攻坚是各级党政干部的重大政治任务
- 2018-06-01脱贫攻坚是各级党政干部的重大政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