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村务晒在阳光下,武义这个村诞生了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
央广网武义5月26日消息(记者李佳曹美丽李竟成尧遥)乡村治,则百姓安,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14年前,浙江金华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诞生了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从此走上了以村务监督促进村庄发展的创新之路。
后陈村村貌傅炜如摄
“问题村”诞生了村务监督制度
后陈村,位于武义县城东北角的城乡结合部,十几年前,随着工业园区的开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村里1200多亩土地被征用,土地征用款有1900多万。当时村干部提出,用部分补偿款建设标准厂房,发展集体经济,但遭到不少村民反对,他们担心钱进了村干部的腰包,不如直接分给村民。
村民的担心不是没缘由的,当时村里的财务管理不透明,重大决策不民主,2002年、2003年先后两任村书记又都因为经济问题被查处,后陈村的干群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上访不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问题村”。
2003年,当时是白洋街道干部的胡文法临危受命,兼任后陈村党支部书记。经过近一个月的讨论,后陈村决定设立村财务管理监督小组,由全体村民从非村两委直系亲属的村民中选举党员代表一名,村民代表两名组成,以独立于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第三方”行使村务监督权,这就是后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雏形。
2004年6月,后陈村第一届村务监督委员会正式挂牌,同时出台了《村务管理制度》、《村务监督制度》,这“一个机构、两项制度”构成了“后陈经验”的核心并延续至今。2010年,全国人大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时作出了“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的规定,后陈村的这一项“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
钱要盯住,一分也不能乱用
管钱,是后陈村监委会成立最初的目的,盯着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5月23日,记者在后陈村的财务公开橱窗里,看到了4月份的财务收支情况,小到买畚箕、买蒸饭柜,大到居家养老食堂开支都公开上墙,一目了然。为了方便村民查看,还制作了《后陈月报》发到每一户人家,甚至在家里的数字电视上也能看到账目明细。
陈玉球,是后陈村现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每个月25日晚上,她和其他两位监委委员一起审核当月村里的财务票据,审核通过,盖上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公章,才能入账。“如果发票不清楚,我要还给他,是不能入账的。”陈玉球告诉记者,村里的钱每一分都要用得清楚明白,碰上村里要采购,她也会跟着去监督,有时候还帮着讨价还价帮村里省钱。
村里的工程项目多,从事建筑工作的朱岳祥被选为监委会委员,“砖块多少钱一块,水泥多少一袋,我很懂的,村里有工程要做,我就陪村干部、支部委员去买建筑材料。”朱岳祥说,从去年5月当选以来,他监督采购的工程项目开支有十多万了,村民们都很放心。
村务监督,凝聚村庄发展的合力
14年间,从最初的财务管理监督小组,到全面开展阳光村务,再到如今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履职平台,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双述职”,党员向联系农户反馈监委会述职情况、向党支部反馈联系农户意见建议的“两反馈”机制,后陈村村务公开的内容不断规范化。
后陈村党支部书记陈忠武说,“以前没有监委会,是只怕村干部做事,做事捞好处,现在有监委会,村民只怕干部不干事。”他告诉记者,监委会架起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桥梁,让后陈村的村民更加信任村干部,村干部在监督下也能更好地工作,发展村庄。
2004年,成立监委会后的后陈村,用部分土地征用款投资建造了47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如今每年都能产生房租收益,2017年村集体收入410多万元。十几年间,后陈村道路硬化、村容美化,启动旧村改造,村里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两餐饭,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美好。
记者手记
这天正好雨过天晴,后陈村空气清新,村口沿河一带点缀着花草,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采访中听到多次,后陈村这个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是个得罪人的工作,要敢于指出村干部不合理的决策,和不合理的财务开支,但还是有很多村民想当,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明显提高。当年这个被形势“逼”出来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如今已经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一起组成乡村治理的“四架马车”。随着时代发展,今后的乡村治理或许也需要更加多元的主体参与。
相关新闻
- 2018-05-26新“三下乡”推进乡村振兴
- 2018-05-26【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这里的村民为何幸福得像花儿一样?柯桥棠棣村“以花为媒”发展田园综合体
- 2018-05-26【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城里的“葡萄仙”变成乡村的“财神爷”
- 2018-05-26乡村旅游让“候鸟”归巢 看梁平双桂田园的乡村振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