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1亿粒种子,这样“备份”

2025-11-25 16:48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位于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是华东地区植物迁地保护的重要场所,近日库存饱满种子总量突破1亿粒。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将为未来的物种恢复、复壮与研究提供支撑。

  入冬后的上海辰山植物园,色彩斑斓。

  园内有处30平方米的“生命宝库”,是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以下简称“辰山中心”)种子冷库。

  近日,这里传出好消息:辰山中心库存饱满种子总量突破1亿粒,来自159科785属1950种野生植物,其中包括323种中国特有种和68种珍稀濒危植物。

  “这些种子,是我们留给未来的‘生命备份’”

  1亿粒种子意味着什么?

  “1亿粒种子对辰山中心而言是节点性成果,说明辰山中心已具备一定规模的采集网络和协作组织能力,能够保存大量基因信息,为未来物种的恢复、复壮与研究提供支撑。”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馆长葛斌杰说,“这些种子,是我们留给未来的‘生命备份’。”

  为何要为野生植物种子建造这样一座“宝库”?答案写在日益严峻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中。

  “物种一旦灭绝,其携带的独特基因资源便会永远消失,这不仅是该物种的终结,更可能切断我们未来应对疾病、气候变化的重要基因来源。”葛斌杰介绍,自然界中的“顽拗型种子”,比如一些水生植物、热带雨林植物的种子不耐脱水、低温,难以通过种子库长期保存,其余大部分“正常型种子”可采用干燥低温的方式在冷库中长期保存。建设种质资源库进行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形成互补,让生物多样性有了多重保障。

  “气候变化、栖息地破碎化等对植物生存构成巨大压力,当野外种群发生衰退或濒临灭绝时,这些遗传来源都标记清晰的‘沉睡’种子就能被唤醒。”辰山中心负责人钟鑫说,这些野生植物种子也是科研的重要资源,抗癌药物发掘、抗逆基因、耐盐碱品系等重要科研突破,很多来源于野生植物种质资源。

  “这些种子,是经过8年跋涉,从17个省份45个市100个县‘请’回来的宝贝”

  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始于科研人员跋山涉水的艰辛采集。

  “这些种子,是经过8年跋涉,从17个省份45个市100个县‘请’回来的宝贝。”葛斌杰说。

  2023年夏,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易贡乡的原始森林深处,一场特殊的“攀登”正在进行。

  钟鑫和同事们的目标,是攀上高达101.2米的藏南柏木,研究采集树的种子和上面的附生植物。

  钟鑫回忆,高空中,身体随风摇摆,脚下是万丈深谷,但当他看到不同高度树冠上附生的兰花、苔藓、松萝等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时,恐惧被兴奋取代,“每寸树皮都是一个新世界!”

  这次科考,不仅精确测量了巨树高度,更带回了近5000粒藏南柏木种子。如今,这些种子萌发出的500多株新苗,未来计划分送全国植物园进行迁地保育实验。

  “种子的采集,是科学、经验、毅力、运气的结合。”葛斌杰说,种质资源库建立之初,他们就着手培养采集员队伍——或是当地保护区的护林员,或是植物爱好者。

  采集只是第一步。种子返回辰山中心后,要经过更为精细的“入库体检”和处理。在种子处理实验室,技术人员对新采集的种子进行清理、干燥、计数和活力检测。

  “不是所有种子都能入库。”实验室负责人说,“只有饱满、健康的‘正常型种子’,才能获得长期保存的‘门票’。”每份种子入库,必须配套腊叶凭证标本、野外数据、DNA材料和图像等一套完整的科学数据档案,确保其“身份”明确、来源清晰。

  通过检测的种子,被分装进密封的玻璃瓶或铝箔袋,贴上二维码“身份证”,最终被送入零下20摄氏度的冷库。在这里,低温干燥的环境,能让种子寿命延长至数十年甚至数百年。

  “我们和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签订了备存协议,种子活动库设在辰山中心,基础库在昆明。1亿多粒种子,部分存放在昆明的基础库里。”葛斌杰说,活动库的种子会被频繁拿出来做萌发测试或分发共享,基础库则是备份,只有当活动库的种子没有了,才会动用基础库。

  “种子上太空只是序幕,回归地面后的筛选、培育才是重头戏”

  保存不是终点,让这些“深睡”的宝藏苏醒并开展种子生态学、群体遗传学和保育生物学研究,服务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才是种质资源库的使命。

  辰山植物园后场苗圃,恒温约20摄氏度。这里培育的,是一批特殊的种子——它们曾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遨游太空。

  太空育种利用宇宙特殊环境诱导种子基因变异,有望获得性状更优的新品种。辰山中心送上太空的种子,聚焦观赏和药用植物,如绣球、鼠尾草、丹参等。

  “种子上太空只是序幕,回归地面后的筛选、培育才是重头戏。”辰山植物园园艺景观部工程师黄艳波指着一盆盆鼠尾草苗说,这些从太空带回来的种子,如今已长出翠绿叶片,有的甚至开出了花。

  “绣球若能通过太空育种延长花期、增强抗逆性,未来城市绿化将有更多选择;丹参、益母草等药用植物,则可能培育出更高药用成分含量的新品种,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药源。”钟鑫展望。

  今年9月,辰山植物园举办了名为“百种风行”的种子展,展示了超过200种靠风力传播的种子,其中不乏望天树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种实。展览一角,一个透明展盒内陈列着曾遨游太空的种子样本。这些“太空旅客”,激发着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除了太空育种和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种质资源已直接服务于当下。辰山中心的种质资源向全国开放,每年都有数十家科研机构申请用于科研的种子和DNA材料。他们利用辰山中心的种质资源,开展植物系统学、植物地理学研究,以及迁地保育试验。

  在生态恢复、湿地修复、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中,辰山中心保存的种质资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2019年辰山植物园科研人员发表的新物种张家界鼠尾草,保藏的种子扩繁后进行野外种群重建和恢复,并在园艺中应用。

  “只有参与了采集和种子库建设,才深知我国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我国系统性开展野生植物种子收集工作起步较晚,还有很多物种等待大家一起保护好、延续好。”葛斌杰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