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瞭望丨甘肃肃南:谱写“两山”转化实践新篇

2025-10-20 16:30 来源:瞭望

  ◇目前,肃南县草原植被盖度达70.3%,比2012年提高14.3个百分点,草群高17.3厘米,亩产草量达69.79公斤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何问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皇城草原一角风光(资料照片)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肃南县”)是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的资源主体,其境内保护区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近六成,是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载体。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肃南县以牧业模式创新破解草畜矛盾,以有机产业延伸提升绿色价值,以农文旅融合拓展发展空间。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两山”转化新图景,正在这片高原牧野徐徐铺展。

  山中轮牧变下山“借牧”

  巍巍祁连,秋色渐浓,又到“转场”季。肃南县大河乡大滩村村民吴明,将羊群从高山牧场迁往了140公里外、海拔约1300米的农区放牧。

  吴明给《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算了一笔账:禁牧后自家草场最多养150只羊,农区借牧后羊群食物足,双羔率和羔羊成活率提高,存栏数达350只;羊群粪污可还田,自家草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也能休养生息,每年可支配收入增加4.5万元。

  “草场需要‘轮休’,以往依赖天然草原优势扩数量的粗放型放牧方式已经不可持续。”肃南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安玉锋说。

  对此,肃南向科技要质量,提高单产;向基础设施要效益,加快转型;向农区要资源,拓展空间。

  依托良种繁育技术,草原牧业持续提质。安玉锋说,“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牦牛”“肃南马鹿”是当地核心畜种,肃南县将家畜种质资源视作核心财富,在保护原有优良基因的同时,通过技术推动选育改良,实现繁育提质与群体复壮。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硬支撑”,草原牧业正从千家万户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化转型。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养殖小区(场)104个、暖棚羊舍等1.7万多座,牲畜舍饲半舍饲养殖率超75%。

  完善服务“呵护”农牧智慧。安玉锋说,起初零星牧民自发探索租地借牧,后获政府扶持推广,逐步发展为当地农牧结合保护生态的新模式。

  肃南县通过补助、技术服务与防疫制度,引导牧民科学借牧。

  每年秋冬季,肃南县近30万头(只)牛羊“下山入川”,进入种植过制种玉米、苜蓿的农田。

  目前,肃南县草原植被盖度达70.3%,比2012年提高14.3个百分点,草群高17.3厘米,亩产草量达69.79公斤。

  “养得好”变“卖得值”

  “肃南县的牛羊从不愁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雪雲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雪云表示。

  李雪云认为,肃南畜牧产品获市场认可,关键在于长期坚持生态养殖。

  2018年,为守护肃南畜牧业“金字招牌”,李雪云自建牛羊肉精细化分割车间,推动本地牛羊肉直供终端市场。“从源头贯穿的绿色理念,让产品成功进入超市、商场、餐饮等平台,销量成倍增长。”李雪云说。

  如今,李雪云的公司年出栏牲畜1.2万余头(只),其肃南牛羊远销广东,年销售额3700万元,带动周边130余户牧民增收。

  “肃南县养殖规模不及大草原,育肥水平难比机械化养殖场,绿色有机才是产业脱颖而出的‘王牌’。”肃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郭志剑说。

  2023年肃南县成功创建42.6639万亩全国有机农产品(牛羊、紫苜蓿等)基地,目前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共23个,占生产总量65%。但多数牧民仍以活畜交易为主,价格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实现从“养得好”到“卖得值”,关键在于延链增值。

  肃南县城一工地机器轰鸣,牛羊肉精细化分割车间、改造冷冻库、成品库等正加紧施工,主体结构初具雏形。

  这是肃南县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中县城总部的建设现场。郭志剑说,项目预计年精深加工牛羊约10万头(只),较胴体出售,年产值可增18%以上。

  肃南县在延链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着力拓展产业融合路径,助推产业价值从延伸迈向“升级”。

  肃南县1958年起驯化祁连山野生马鹿,现为甘肃最大马鹿繁育基地,存栏600多头。从养殖马鹿,到研发生产鹿茸、鹿血等深加工产品,再到打造集休闲、观光、科普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当地逐渐探索形成以牧促工、以工带旅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发展生态旅游之前,公司每年要‘输血’维护马鹿养殖,如今生态之美‘变现’,形成了产业提质扩面的良好循环。”肃南县神鹿公园景区负责人杨旭忠说。

  截至目前,神鹿公园景区今年累计接待游客数量25.1万人次,同比增长32.45%,实现门票收入432万元,同比增长32.92%。

  一产“独大”变农文旅融合

  守住绿色生态,雪山草原成为旅游新优势,与牧业、文化深度融合,为牧民开辟增收新路径。

  肃南县东端的皇城镇,兼具夏日塔拉草原等秀美风光与历史古迹,是自驾游客避暑游览的热门地。

  近年来,皇城镇着力打造皇城夏日塔拉旅游区。江让特色村寨便是重点项目之一。该村寨于2024年起在废弃煤矿旧址上改造建设,既为游客提供住宿与餐饮配套,又丰富了旅游体验。如今,江让特色村寨旺季时日接待游客近200人次,民宿和包厢供不应求。

  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近年来,肃南县康乐镇榆木庄村等十余个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巴尔斯雪山等景区热度攀升。

  肃南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牧民从单一依赖牛羊,到多元经营农家乐、民宿,再到参与景区建设、产品销售,当地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牧业也因旅游需求而不断提升品质。

  2024年肃南县全年接待游客438.5万人次,同比增长16.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67亿元,同比增长45.94%。

  生态之美不仅带动了旅游“热潮”,也催生了越来越多企业前来寻觅有机农产品发展机遇。

  走进白银蒙古族乡东牛毛村的温室大棚,“多瑞甜番”“T960”等几十个番茄品种正待选育。常年在张掖培育种苗的张海英,经一年试种后,在此承包了13座标准化大棚。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连雪农牧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张海英说,公司采用有机肥施肥和生物防治技术,目前选育的部分韭菜、黄瓜、辣椒、番茄已在周边市场试销,旺季每天用工能达60人。

  白银蒙古族乡党委书记钟向民介绍,白银蒙古族乡虽然全域禁牧,但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为底色、以融合为方向的特色发展之路。2023年全乡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5万元,2024年全乡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3万元。

  肃南县委书记陆思东表示,肃南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证明生态优先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瞭望》2025年第42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