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污降碳提升发展“含绿量”
原标题:减污降碳提升发展“含绿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作为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的重要路径。各地立足实际,深入推进减污、降碳、扩绿,探索契合自身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之路,不仅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必然选择。
降碳、减污、扩绿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降碳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减污可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扩绿可以提高碳汇能力、扩大环境容量,三者协同推进,就是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不少地方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突出“源头防控、系统治理、重点突破”,探索出一条条符合区域实际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比如,天津市推进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使用,加快公共服务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有效管控污染和碳排放;浙江杭州市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探索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通过屋顶光伏和雨水回收系统,降低用能和碳排放;新疆昌吉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坚持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四大污染源协同治理,强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废物向绿色电力的转化。这些有益探索,不仅印证了协同增效的可行性,也为更多地方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提供了宝贵经验。
当前,不少城市仍面临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耗强度较大、绿色技术储备不足等多重挑战。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亟需以系统观念、整体思维打破领域壁垒、强化多层次统筹协调,绘就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图景。
强化顶层设计。编制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减排降碳、生态扩绿的目标及路径,实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污染防治规划等的有效衔接。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交通、建筑等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系统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完善集“口袋公园、湿地廊道、城市绿肺”于一体的生态网络。
构建一体化政策体系。推动碳排放管控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制度深度融合,建立污染防治与碳减排一体化的管理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治理机制,促进政策联动与监管协同。积极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共同作用,通过碳交易、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机制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动力,在政府、社会、企业、公众之间形成治理合力。
推动绿色科技集成创新。围绕城市的实际需求,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协同应用。重点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能源交通推广、超低能耗建筑等共性技术集成示范。加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绿氢冶炼、智慧能源系统等先进技术应用与布局。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环境管理效能和生态修复精度,建设一批近零碳园区、低碳社区和气候韧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绿色竞争力。
- 2025-09-23企业办税便利度进一步增强
- 2025-09-23抓住“人工智能+煤炭”新契机
- 2025-09-23全球扁带高手神仙居“云端竞速”
- 2025-09-23和谐共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