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以水为媒 让绿生金——各地“两山”理念水利实践观察

2025-08-23 15:0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题:以水为媒 让绿生金——各地“两山”理念水利实践观察

新华社记者魏弘毅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日,记者走访多地看到,多地水利工作者通过幸福河湖建设、创新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举措,以“两山”理念赋能水利高质量发展。

“最吸引我的是阳光、空气和水。”在广州市南沙区蕉门河畔,赵蓉蓉分享了企业落户缘由。

赵蓉蓉是南沙区蕉门河水上运动综合服务基地的负责人,经营皮划艇、桨板、龙舟和赛艇等水上运动项目培训、体验、团建等。在良好生态的加持下,基地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皮划艇、桨板等水上项目对河湖水质要求较高。“蕉门河以前是Ⅳ类水。”南沙区水务局副局长周瑛说,2023年以来,通过源头治理、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排水达标整治等综合治理举措,目前蕉门河稳定达到Ⅲ类水质。

幸福河湖建设,是赋能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2022年以来,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在全国遴选122条(个)河湖,实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并创新“河湖+”“水利+”经济融合发展模式,以幸福河湖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河湖重现生机的背后,是制度的持续发力。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流经浙江西部汇入钱塘江。近年来,围绕新安江生态环境保护,浙江、安徽两省建立河湖长制流域合作共保机制,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2024年,浙皖两省联合围绕新安江水库制定相关方案。”淳安县千岛湖生态综合保护局(水利水电局)局长汪仁发介绍,方案总投资6.5亿元,内容包括中小流域治理、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

以推行河湖长制为抓手,全民共建共享幸福河湖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建章立制到重拳治乱,从河长领治到社会共治,河湖长制推动河湖治理走出源头防控、水岸同治、系统治理的新路径,为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夯实基础。

如何进一步挖掘水的生态效益?各地正在对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进行持续探索。

浙江绍兴新昌县,一款名为“绿电贷”的金融产品让小水电站成为融资“利器”:全县参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30座小水电站,凭借科学量化的绿水青山价值,获得总计10亿元的银行授信支持。

江西省宜黄县,当地政府创新“县乡村三级联动”治理机制,统筹15个部门实施全流域截污纳管、河道禁采和洁水养殖,新建生态护坡8.6公里、生态护岸17.2公里,使宜水流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

这一治理不仅实现“河畅水清”,更催生出全新的生态经济业态——依托宜水生态优势,当地建设1700亩设施蔬菜基地,带动300余人就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能回馈绿水青山。

今年6月,重庆市武隆区杨柳塘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在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完成交易,成交金额8580万元。主要交易内容为杨柳塘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增量价值4383万元,20年期水土保持农业产业生态产品4197万元。

“本次交易的部分收益将反哺杨柳塘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武隆区水利局局长柯晓东信心满满,“我们将以此次交易为契机,大力开展小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贡献更多力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记者走访各地看到,通过财政购买、水生态产业化、水生态权属交易、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水生态金融化等方式,我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着眼未来,将水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需久久为功。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浓娣表示,要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抓手,建立健全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进一步明确水生态产品产权内涵,健全水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制度,进一步完善水生态产品收益分配机制,注重村民共富和收益反哺,将更多“绿水青山”转化为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