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壮阔 亮丽北疆|北疆双奇迹:三盛公水利枢纽润田泽畔 乌兰布和沙漠披绿生金
初秋的阳光洒满黄河“几字弯”,“大河壮阔 亮丽北疆”全国党媒走近母亲河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媒体团,循着黄河水流的脉络,先后探访了内蒙古守护安澜的水利丰碑三盛公水利枢纽,以及“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前沿的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见证了北疆大地因水而生、向绿而行的双重奇迹。
一闸润河套:三盛公书写水脉传奇

在黄河“几字弯”顶端,三盛公水利枢纽的拦河闸如巨臂横卧河面。这个名字源自乾隆年间晋商乔致庸开办的“三盛公”商号,如今已成为守护黄河流域的水利地标。1959年动工、1961年竣工的它,以“万里黄河第一闸”“北方都江堰”的美誉,创下多项纪录——亚洲最大、黄河上唯一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让31.33万公顷农田当年就喝上了黄河水。
作为河套灌区的“引水龙头”,这里织就了一张庞大的水网:7级灌排渠(沟)道10.36万条,总长6.5万千米,各类建筑物18.35万座,让“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成为国家重要粮食基地。它不仅保障包头工业用水告别枯水期困扰,滋养磴口县180多个湖泊成就“百湖之乡”,更通过调节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黄河水,根除水旱灾害,让“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有了坚实依托。
2002年至2008年的除险加固,让这座工程焕发新生:既守护粮食与防洪安全,又扼制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东移,灌区水流经农田汇入乌梁素海,形成完整水循环。如今,退役闸门改造的“巨型古筝”“黄河水坛”等景观,让这里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荣誉加身,实现了水利功能与文化价值的双重绽放。

沙海变绿洲:乌兰布和上演生态逆袭
从水利枢纽沿黄河西行,曾经黄沙漫天的乌兰布和沙漠,如今正上演着“沙退绿进”的奇迹。在磴口县境内426.9万亩沙漠治理区,“治理前—治理中—治理后”的对比照片震撼人心:过去刘拐沙头作为风沙侵入黄河的“突破口”,每年向黄河输沙1800万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当地真实写照;如今林草覆盖度已达75%,输沙量降至150万吨。
2023年起,巴彦淖尔市与阿拉善盟在此联防联治,构建起“三道防线”:黄河岸线20米宽的挡沙林带如绿色城墙,外围10.35万亩灌木阻沙林带固定沙丘,更外围8.1万亩固沙网乔灌草搭配层层锁沙。治沙人创新“光伏+生态治理”模式,改造8种治沙机械,栽植梭梭等耐旱植物,林下接种肉苁蓉发展沙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这份努力不仅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更成为富民工程——以工代赈带动1200余名农牧民人均增收1.35万元,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超400元。截至2025年,当地已完成沙漠综合治理48.5万亩,未来将依托三北六期工程实现沙漠治理全覆盖。

“环境美了,生态好了,沿河老百姓富了。”陕西日报记者陈明顺的感慨,道出了两地共同的变迁。从三盛公水利枢纽的“润田泽畔”,到乌兰布和沙漠的“披绿生金”,北疆大地正以水为脉、以绿为笔,在黄河之畔持续书写着安澜与繁荣的新篇章(李新玉)。
- 2025-08-22大连旅顺太阳沟打造中国北方影视产业重要基地
- 2025-08-222025年国际生产与运营管理学会中国暑期学校在大连举办
- 2025-08-22(乡村行·看振兴)荒僻山林变清凉热土 “山林旅游热”点燃浙江夏日经济
- 2025-08-22呼伦贝尔丰收图鉴:金灿灿、绿油油、红彤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