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八千里:青春西行,大爱生根

义诊现场。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每天早上起床后测一次,数值记在这个本子上,下次复诊时带给医生看。”萨吾提·吾布力卡斯木用维吾尔语重复着大夫的叮嘱,将写满注意事项的纸条折好,塞进贴身口袋。
这位来自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的村民带着奶奶完成义诊,眼角含笑连声道谢:“山大专家不仅细致检查,还教我科学照顾奶奶,太贴心了!”
从体格检查到个性化诊疗建议,再到结合当地饮食习惯给出健康指导……这样的场景,近日在英吉沙县人民医院不断上演。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的多个学科专家团队在此开展义诊。
自2018 年首赴四川大凉山起,这支由医学生组成的山东大学“医路西行”社会实践队已跨越两万五千余公里,足迹遍及我国西部6省11地。今年,实践队走进新疆喀什、阿拉尔的10家基层医疗单位,用7天时间开展6场公益义诊活动,走村入户探访援疆项目落地成效,为数千人送去健康和温暖。
从“震撼”到“深思”的调研足迹
从喀什岳普湖县的康复中心到塔孜洪乡的卫生院,对10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实地调研中,实践队员张志焓感到震撼:“看到那些与东部同步的设备,和两年前比,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硬件账单”持续优化——47家乡镇卫生院、704家村卫生室配备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准确率提升30%;口腔科、国医堂等特色专科从无到有……队员们的调研笔记里,清晰记录着近年来在山东“组团式援疆”的努力下,受援医院取得的显著成绩。
同时,也不乏“成长的烦恼”深思:高层次人才短缺仍如 “一道厚重的枷锁”,制约着当地疑难重症诊疗与学科发展。
这些带着“泥土温度”的调研发现,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援疆从“输血”转向“造血”?
“输送人才的核心在于激活边疆自身‘造血’功能,让知识扎根,让技术生根,让人才梯队如胡杨般茁壮成长。”山大齐鲁医学院党工委副书记、实践队指导教师赵福昌表示,从设备的“有没有”到人才的“强不强”,这场跨越八千公里的调研,正在把基层的声音转化为精准帮扶的依据。
从“点餐式”到“打包管”的精准帮扶样本
就在几天前,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援疆医生贾钊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帮扶专家亚尔肯·阿吉,在疏勒县人民医院完成首例高难度重度牙周炎即刻种植手术,填补了当地医院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疏勒县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吾拉木江·努尔吉力表示:“本次高难度即刻种植手术的成功实施,是鲁疆两地‘院包科’医疗援疆与医联体帮扶成果的生动体现。”
近日,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与喀什疏勒县人民医院签订“院包科”合作协议。通过技术协作、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以“组团式+精准化”模式推动优质口腔医疗资源持续输入,让优质资源真正“沉下去”。
回溯五年前,故事从“按需配送”开始。自2021年7月起,山东大学口腔医院便以“点餐式”帮扶模式助力疏勒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发展。
五年来,从最初三天完成14例种植手术,到成功开展首例开放性和多发性骨折手术;从完善病房建设到口腔显微治疗室落地……一个个里程碑,见证了疏勒县口腔医疗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初心”到“传承”的青春接力
在调研与帮扶中,实践队的青春力量也在悄然传递。
“在高海拔地区的队员们克服缺氧、急性胃肠炎等困难,真正发挥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信念。”实践队队长纪兆蔚说。
谈及义诊中的难忘瞬间,队员薛志伟印象最深的是语言隔阂被打破的温暖:“沟通曾是最大难题,但当地孩子们自豪地当起‘小翻译官’,像纽带一样把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
“这些都是难得的一线历练,这种体验与在医院跟随老师做助手截然不同。”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学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孙钰表示,学生们既反思技能不足,更能真切感受作为医者的责任担当,这种成长是课堂和实验室无法替代的。
齐鲁医学的血脉里,有着奔赴山海、哺育边陲的基因。从泰山脚下到天山南麓,这场跨越八千里的“医”路接力,正有更多青春力量加入……(李依环 车慧卿)
- 2025-08-07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今日开幕 热辣成都 邀约世界
- 2025-08-07逐梦世运 气象万千——写在成都世运会开幕之际
- 2025-08-07何以中国 | 在天津遇见非遗 巴基斯坦留学生沉浸式体验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技艺
- 2025-08-07“绿锁”塔克拉玛干后,沙漠变大还是变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