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中外并肩抗战故事|在大漠戈壁守护“黎明”的“星火”——记国际友人乔治·何克的援华故事

2025-08-07 15:54 来源:参考消息

【原标题】在大漠戈壁守护“黎明”的“星火”——记国际友人乔治·何克的援华故事

文/本报记者 王紫轩 刁慧琳 张智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7年前,一位名叫乔治·何克的英国青年来到中国,把近四分之一的人生奉献给报道中国抗战、推动工合运动的事业。担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校长后,为躲避战事威胁,他带领师生跋涉千里,将学校由陕西省凤县迁至甘肃省山丹县。1945年,何克因一次意外长眠于中国西北,年仅30岁。

不久前,由何克亲友、英中了解协会会员和国际友人组成的代表团来到中国,沿着何克的足迹一路寻访至山丹县。他们惊喜地发现,从黄河之滨到祁连山畔,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职业教育“火种”发展壮大、中英交流合作日益深化。在人们的缅怀和传承中,何克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到延续。

7月22日,观众们观看乔治·何克参与中国抗战的资料。(吴鲁 摄)

“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

乔治·何克全名为乔治·艾温·何克,1915年出生于距伦敦半小时车程的哈彭登镇。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他游历欧洲、美国、日本,于1938年来到中国,通过美国合众国际社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报道中国战事,揭露日军在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暴行。

1938年至1939年间,何克考察延安、晋察冀边区等地。他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新面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带头使中国走向民主和抗战,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同一时期,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夫妇等国际友人发起中国工合运动,组织失业工人、难民建立小型工业合作社,为抗战提供军需、民用物资。在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的引荐下,何克认识了艾黎,成为工合西北办事处的第一位外事秘书。

何克为中国工合运动投入了全部心血,他奔走于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地,促成许多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并通过报道中国民众努力生产生活的见闻,争取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

据统计,高峰时期,工业合作社一度发展到3000多个,成为支援抗战的重要力量。何克在一封家书中兴奋地写道:“现在是我为中国工作的时候了。”

为了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艾黎、何克在多地创办学校,招收贫困生和农家子弟。他们为学校取名“培黎”,寓意“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由于条件艰难,最后仅有陕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留存。

1944年,为躲避战火,身为校长的何克带领60余名师生、20吨教学设备跋涉千里,将学校西迁至甘肃省山丹县,在荒漠上继续守护“黎明”的“星火”。他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开设机械、纺织、农业、医疗等专业,要求学生学文化、练技能、参与生产。生活中,他悉心爱护学生,对收养的革命遗孤视如己出。

同年,何克撰写的《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一书在美国出版,大量中国民众斗争反抗和坚持生活的故事跃然纸上。书中,何克被这个正在经历变革和新生的古老国度深深打动,他热切地写道:“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些英雄孕育于平凡而普通的生活当中。”

遗憾的是,这位“黎明”的守护者未能等来破晓时刻。1945年7月22日,在距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仅有23天的时候,何克因感染破伤风后缺医少药延误治疗时机,在山丹病逝。临终前,这位为“新中国”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国际主义战士让身边人朗读《西行漫记》,并用颤抖的手写下:“把我的一切送给培黎学校。”

7月22日,在英国赫特福德郡哈彭登镇,乔治·何克的外甥马克·艾尔温·托马斯在何克纪念展上向观众解说。(吴鲁 摄)

传承职业教育“火种”

不久前,为纪念何克诞辰110周年,一支由何克亲友、英中了解协会会员和国际友人组成的代表团来到中国。他们沿着何克的足迹,自东向西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经过上海、南京、宝鸡等地进入甘肃。

英中了解协会理事、何克的侄孙皮特·贾维斯曾在1990年和2016年两次游历中国。“中国的发展速度让人震惊,我看到城市建设更加现代,道路四通八达,随处都能实现手机支付,这不正是何克期待的吗?”皮特说,更让他们惊喜的是培黎“火种”的传承壮大。

“我们生活学习在培黎,工业技术都具备,求知生产不相离。”在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的兰州城市学院,学生们唱着何克创作的《培黎工艺学校校歌》欢迎代表团。这所留存培黎“血脉”的学校,如今已成为以服务城市发展为办学目标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

兰州城市学院校长韩高年介绍,该校在办学上秉承培黎学校“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职业教育理念,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特色,在油藏工程、油气田开发、城市燃气输配、先进装备制造关键材料、新能源与可持续化工等方面独具优势。

“我们遵从艾黎、何克的办学初衷,培养的学子始终以建设家乡、建功西部为己任。办学80年来,累计为甘肃和西北地区输送15万余名人才,全省60%以上的省级示范幼儿园园长、50%以上的西部油气管网一线技术骨干来自我校。”韩高年说。

祁连山下,何克曾奋斗过的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也在不断优化。1987年4月,新筹建的山丹培黎学校正式开学。2020年,在距离老校区不远处的戈壁上,一所名为培黎职业学院的高等职业学校拔地而起,在这里,何克倡导的“车间即课堂”理念升级为“教室+车间+田野+云平台”的四维教学模式。

“我们实现了两所学校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在培黎职业学院建成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光伏发电、健康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群,与200余家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学生荣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奖。”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校长、培黎职业学院院长魏克强介绍。

何克的外甥马克·托马斯感慨道:“多年前我到访山丹时,培黎学校刚刚重新开学,首批学生才踏入校门,如今看到它发展壮大,实属欣慰。”

3月12日,在英国伦敦书展上举行的《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中文版新书发布会上,该书英文原版作者、何克外甥马克·托马斯致辞。(李颖 摄)

弘扬何克国际主义精神

在纪念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马克解读了舅舅的名字:“何克的中间名‘艾温’意为‘明智、高贵的朋友’,他没有辜负这一含义。”他说,何克跨越种族、信仰与文化差异,为人道主义理想献身,他被人们深深怀念,在东西方之间架起持久的友谊桥梁。

中国传媒大学讲师李琳熙认为,何克的在华报道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她告诉记者,《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出版后好评如潮,美国《纽约时报》称赞何克笔下的中国人民“有着英雄主义的内在特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何克的国际主义精神得到弘扬和传承。1999年,英国与甘肃启动基础教育发展合作项目。21世纪初,约200名甘肃政府官员赴英参加培训项目。此后,双方不断拓展教育合作,还聚焦文化交流、遗产保护,构建了国际敦煌项目等长期合作机制。

在不断地挖掘和诠释中,何克精神更加丰满。在今年3月举行的2025年伦敦书展上,由马克撰写、李琳熙翻译的《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中文版发布。

“何克的闪光点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过时,他独特的新闻观、教育观,值得更多研究者参与进来。”李琳熙说。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8月7日第8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