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英伦牧歌》:一部反思现代农业的力作

2025-08-06 09:48 来源:新福建

《英伦牧歌》:一部反思现代农业的力作

  作者:张克锋 欧亚若

  二战以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大型机械化农具的广泛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素、保鲜剂等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储存各环节的大量使用,传统的自然农耕迅速走向衰微,现代农业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主导人类的食物。随着食物的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接着是身体和基因的改变。这些改变将深刻影响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人类将何去何从?英国农学家雷班克斯在《英伦牧歌》一书中对现代农业做了深刻的反思。

  雷班克斯是一位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农学家、作家,也是一位出生于农场,从小跟着祖父、父亲在农场中从事农耕和养殖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作者的这一独特身份,成就了《英伦牧歌》的独特。它是一本文辞优美的散文集,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之美。它像一曲悠扬的牧歌,饱含深情,唱出了作者对自然、亲人、农耕生活的眷眷怀恋。它是一本生态学著作,具有反思、批判的哲学品质和理性精神。它是纪实的,以细腻的笔法记录了作者所亲历的“古老农耕的最后时光”,讲述了“那个古老世界的前尘往事与发展变化”。它又是抒情的、浪漫的,在纪实的文字里寄托着一份高远的理想,他想让土地重现生机,让生态恢复健康。他记录的是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小农场,但他立足英国,放眼全球,思考的是人类未来的命运。

  作为农场主的子孙,作者亲历了现代农业对传统农业的碾压过程,清楚了解传统农业的颓势,也对现代农业的弊端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现代农业的目的是追求效率。为了省时省力,人们在耕种、收割时使用农业机械,而且越来越大型化、自动化;为了省时省力,人们放弃锄草而采用除草剂;为了提高农作物、牧草和水果的产量,人们大量使用化肥;为了防止病虫害,人们大量使用农药。机械化,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这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就效率而言,它具有传统农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这条“唯效率是求”的路径一旦开启,负面效应就会接踵而来。

  自化肥发明以来,人们抛弃了轮作和有机肥,导致土壤越来越贫瘠、越来越板结。为了方便大型农机具的使用,土地需要平整,为了平整土地,就要清除界墙、树篱、围栏、林地和湿地,而这些正是野生动物、昆虫的生存之地。使用大型农机具作业,就无法顾及田地里鸟类、昆虫的繁殖,对生物多样性就是致命的危害。

  现代农业的特点是单一化。大型农场、大型农机具、单一品种、统一作业,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但这是以破坏农作物和禽畜品种的多样性、生产方式的丰富性为代价的。然而,单一品种的农业生产又是脆弱的、危险的。

  现代农业以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为显著特征。但正如蕾切尔·卡森指出的那样,“使用化肥或农药越多,生态系统的退化速度就会越快,杂草、蚊虫和细菌很快就会产生耐药机制”,循环往复下去,脆弱的生态系统就会被彻底破坏。

  现代养殖业与现代农业一样,也以效率为唯一目标。大规模密集饲养、品种改良、饲料喂养、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很多人迷信高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但这种“工厂养殖”的弊端非常明显:这些用在牲畜身上的抗生素、打虫剂、激素和疫苗,最终都通过食物链施加到人身上,成为各种疾病的诱因。

  集约化、大规模经营效益的提高,使务农人口逐年减少,大多数农民被迫离乡进城,过上了远离天然世界的生活。这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与天然世界的疏离则导致人性、人际关系的改变。作者意识到,现代农业和现代养殖业深刻地改变了从业者的生活方式,并将改变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农业使人类远离自然,远离土地,“不再碰触,不再闻嗅,也不再感知”,于是,“种地耕田沦为金融的较量和机械竞争,而非与生物相关的生产活动”。长此以往,人类的感知力会下降,生命的活力和趣味会减少。现代养殖业所关心的是如何高效地将饲料置换为肉食、蛋类和奶品,不把被饲养的动物当作生命体看待。“不论是生猪、小鸡,还是母牛,进入这些宏伟的厩舍便没有独特的生命可言,好像成了一株作物,成了批量‘赢利’的一个整体。”它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限制在极其狭小的空间里,“夏天不让它们在户外采食,开春不容它们在草地上奔逐耍闹”。动物遗传学家对牲畜加以改造,让其加速生长、增大体型、提高产奶量,并对其进行高效饲喂,实质就是不把饲养的动物当生命看待,而是仅仅看作产品和食物。这种商业思维,使得人们的良知和天性被清除一空,并导致生活环境的破坏。昔日农场上,“麻鹬、田凫、秃鼻乌鸦,和成群的田鸫在上下翻飞,腾挪跃升”,地上尽是蚯蚓,而现代农耕让土壤恶化,“像吸毒成瘾,需要越来越多的店售化学物品维系残局”。作者感伤地写道:“昔日的大地绚丽多姿,尽是劳作的身影,各色各类的牲禽和庄稼,以及四处活跃的农场野生动物,现在却变得乏味单调,荒寂寥落,整齐划一,毫无生趣。”

  作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那些出身于农业院校、信奉效率至上的大型农场主、冷血无情的资本家、大公司老板乃至逐利的农民等。而罪恶祸首真正在于人类对强度和效率的追求,根源则是人性的贪婪,是人类以工业化的手段向自然毫无节制、变本加厉的索取。他说,为了“扩大规模,赶抢时间,趋于单一,追求效率,提高速度”,“最终日积月累导致了天翻地覆的根本性变化”,“一旦农民打理土壤唯求高效而不计后果,则鸟雀、昆虫和哺乳动物都会尽数消失,生态系统就会彻底崩溃”。生态系统的崩溃必将反噬人类。因此,高度工业化的耕作方式没有未来。作者顺便也批评了各立门户、互不沟通的大学教育体制,同样发人深思。

  作者对现代农业的反思基于自己的切身经历,从生活出发,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指向全人类及其未来。这样的反思是深刻的、有现实意义的。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