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抗战老兵访谈】抗战老兵赵文科:一个磨损的文件包所承载的烽火岁月

2025-07-08 19:47 来源:山西新闻网

  原标题:“摸着它,就像摸着那段历史,摸着那些再也回不来的老战友……”【抗战老兵访谈】抗战老兵赵文科:一个磨损的文件包所承载的烽火岁月

抗战老兵赵文科佩戴荣誉勋章庄严敬礼。

陈来举班长传给赵文科的皮质文件包。

  “帽子飞上天,眼泪淌满脸,嗓子喊到哑……1945年8月15日,当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时,整个独立营都炸了锅!”7月1日,103岁的抗战老兵赵文科坐在医院的轮椅上,与记者重温了得知日本投降那一刻的心情。他布满老年斑的手摩挲着一个边角磨损不堪的旧皮包,说道:“胜利快80年了,我要替牺牲的战友们,好好看看这太平盛世!”  

  这个不起眼的皮包,是赵文科视若生命的珍宝。“这个包是我的老班长陈来举传给我的。”老人轻轻抚摸着皮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  

  “1940年7月,八路军路经昔阳县陈村,将我这个放牛娃从地主家解救出来。于是,18岁的我毅然报名参军,在县独立营当战士、通信员。”赵文科回忆,入伍不到一个月,百团大战的烽火便点燃了太行山。按照太行一分区的命令,独立营的主要任务是对阳泉、昔阳、和顺、左权间的公路和通信线路进行破坏,对沿线的敌伪军进行袭扰,并积极主动歼灭敌有生力量。  

  “打仗的日子苦啊,缺吃少穿不说,还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就是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赵文科回忆,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参加了十几次破袭战。  

  在公路上挖坑、挖沟,锯倒电线杆、剪断电话线……“战斗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通常都是根据侦察情况在晚上破袭,一旦被敌人发现,立即派少部分人阻击敌人,掩护大部分人撤退。白天就躲到山里,准备下一次的战斗。”赵文科说。  

  “躲进山,粮水断绝。炊事员好不容易弄点小米,大家捧着瓦片、石头当碗,饭没吃半饱,鬼子追来了,瓦片一扔就得跑……但独立营的血性从未磨灭!”赵文科至今仍清晰记得一次斗争经历:一个寒冬深夜,为阻止日军血洗村庄,全营官兵顶着刺骨寒风,在村外山头埋伏7小时。拂晓,500多名日军踏入包围圈,政委一声令下,手榴弹像雨点一样投向鬼子。鬼子被突如其来的手榴弹炸得鬼哭狼嚎。面对日军疯狂反扑,战士们且战且退,将鬼子引到深山第二个伏击点,居高临下痛击敌人,最终歼敌100余人。  

  “我们也牺牲了100个战友啊!”赵文科声音发颤地说,“5个小战士子弹打光,与敌人同归于尽……”赵文科先后参加了晋中、东王战役,作战勇敢,英勇杀敌,先后击毙击伤日伪军十多人,多次受到独立营的表扬。  

  “老班长作战勇敢,做人实在,战斗中救过我的命,生活中督促我加强识字学习,我生病了,还和他的爱人一起悉心照料,特别是介绍我加入党组织。在我入党不久的一天,他送了我一个珍贵的礼物——他战场缴获并经组织批准留用的日军皮质文件包。”赵文科说,陈来举班长就是他的革命引路人。  

  不久后,陈来举带队一线侦察遭遇鬼子,在与敌顽强激战后牺牲。  

  自此,皮包便成了赵文科最忠实的“战友”。它装过紧急传递的鸡毛信,裹过珍贵的药品,也保护过浸透汗水的作战地图。皮包的每一道褶皱、每一处磨损,都无声地记录着太行山里的烽火岁月,凝结着与日寇殊死搏斗的印记。抗战结束后,皮包跟随赵文科“转战”地方。“从战场到和平,它跟着我东奔西跑,舍不得丢。”老人轻拍皮包,目光深邃,“摸着它,就像摸着那段历史,摸着那些再也回不来的老战友……它时刻提醒我,今天的好日子,是拿命换来的!”  

  “我一生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参加了八路军,是共产党、八路军给了我新的生命,我要尽全力报答党的恩情。”在战争年代,赵文科英勇杀敌,为保卫祖国浴血奋战;在和平时期,他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用勤劳的双手为国家的繁荣添砖加瓦。如今,103岁的赵文科守着这个皮包,用自己的方式向后人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图片由省军区太原第八离职干部休养所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