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回乡·回报·回归——观《适时与趋变:敦煌汉简书写研究》首发式暨李逸峰集唐诗书法展有感

李逸峰作品
在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集书法教学、书法研究、书法创作于一身的李逸峰,携由中华书局最新出版的专著《适时与趋变:敦煌汉简书写研究》,以及近几年创作的87幅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内涵丰富、语汇别致的书法作品,以“诗林集古录——李逸峰集唐诗书法展”为名举办展览。首站选在甘肃兰州,足见他对甘肃、对兰州的情谊。
李逸峰是我的一位老友,尽管平日里来往不多,但在心灵深处有一种高度的契合,彼此关注对方的事业和生活。2015年,我参加过李逸峰在甘肃美术馆举办的“静水流深——李逸峰禅意书法小品展”。时隔10年,当我再次参加他的新书首发和新展开幕时,呈现在面前的完全是另一种气象。42万多字的专著视角新颖、视野宽广、论述精辟、论据充分,开创了敦煌汉简书写研究的新领域。而展览书写的内容以集句的方式呈现,让古老诗句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再通过书法酣畅淋漓的表达,更彰显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李逸峰的书法笔力遒劲、洒脱奔放、疏朗相间、气韵天成,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灵气、秀气和霸气,给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感。
甘肃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带,素有“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之称。首站设在甘肃兰州,对李逸峰而言蕴含着特别的意义。
这部新书的发布和这一展览的举办,共同构成李逸峰的艺术回顾展。专著中42万余字对敦煌汉简书写的系统研究,填补了学术空白;展览中87幅书法作品以集句形式激活古诗经典,这些既是他多年来在书法领域深耕成果的集中展现,亦是其人生旅途闪光足迹的生动映照。
这部新书的发布和这一展览的举办,又是李逸峰的文化回乡之旅。李逸峰曾在位于兰州的西北师范大学工作和生活了7年。这短暂的7年,在其人生旅途和艺术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甘肃是李逸峰艺术精神的原乡,奠定了他学术思想和研究方向的坚实基础。纵观李逸峰的艺术之路,可以概括为:启蒙于湖湘,取法于京华,悟道于陇原,弘艺于中原。艺术家终究要回归文化原乡,李逸峰的这部新书和这个展览,是真正意义上的回乡。
这部新书的发布和这一展览的举办,也诠释了李逸峰的文化回报之心。李逸峰一生勤学苦练,善于思考,常常以书为舟、以笔为楫,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阅读了大量文学、史学、哲学、书法学、简牍学、宗教学等书籍,并能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具有深厚的学养、涵养和修养。他为人谦和,从内心深处敬畏文化、敬仰师长、敬重大众。所以这部新书和这个展览,是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虔诚致敬,是对养育他的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回报。
这部新书的发布和这一展览的举办,更是李逸峰的艺术回归的重要标识。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思想、深沉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美学思想,它通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布局,通过主宾秩序、均衡变化、节奏韵律、开合呼应、虚实结合等要素的灵活组合,实现“形铸在天,意出由我”的艺术境界,李逸峰的书法理论和书法作品回归了书法的本真,但遵法而又不拘泥于法,走出了一条标识鲜明的守正创新的路子。
(作者:杨建仁)
- 2025-06-19弦歌三顾起新声——解码“文明在宛”南阳的文化自信样本
- 2025-06-19【职引未来】智能制造拓展就业空间 青年学子如何乘势而上
- 2025-06-19【倒计时2天!!!】即将震撼上演,穿越时空感受敦煌千年魅力
- 2025-06-19材美工巧 国风饰品成为心头好(文化中国行·这些美 很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