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崔道植寄语青年民警:做追光的警察

2025-05-03 18:49 来源:公安部

  202554日是五四运动”106周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3周年,百年不过长河一浪,青春却是永恒的火种。在这个热血激荡的节日里,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公安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崔道植对话青年民警,用亲身经历与切身体会为他们充电续航,为青年民警的成长注入强劲动力。

  身材清瘦的崔道植满头银发,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自1955年至今,崔道植已经从事公安工作70载。除了工作成绩斐然,崔道植的个人生活也始终处于一种幸福之中。而这种幸福,始终与物质元素无关,这是崔道植数十年来心中的真切体验。

  进入组织大门第一天,我获取了支撑一生的力量。提起初心的起点,崔道植记忆犹新。

  1949年,15岁的儿童团团长、朝鲜族少年崔道植手握红缨枪,立下志向:今后要参军,一定要参加共产党的军队;要入党,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年,也是崔道植信仰的起点。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崔道植一次次申请参军,最终在1951年如愿。

  我出生在旧社会,是贫苦农民的孩子,我的生命、我的知识,都是党给我的,我要报答党恩。时至今日,崔道植仍清楚记得,在17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那一天,嘹亮的军歌军号响彻云霄。

  1955年,崔道植所在部队集体转业到黑龙江省公安厅,组织先后派他到中央民警干校(现中国刑警学院)等三所学校学习,那时崔道植就想,一定不能辜负组织的期望,把知识学好、用好,回报给党和人民。而在了解了痕迹检验这项专门的刑事科学技术后,崔道植就沉浸在了其中,他觉得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发力方向,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实在是太美妙了,完全没有一丁点枯燥、乏味。

  在同行心中,崔道植是一般的存在。面对疑难杂症,他手到病除;面对重重迷雾,他拨云见日。在他70年的从警生涯中,累计鉴定痕迹物证7000余件无一差错,在刑事技术这个沉默的战场上,破解指纹、弹壳、血迹的密码,撕下了一张又一张罪恶画皮。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就要对人民负责,每一次痕迹检验的结果,每一个不是的认定,都可能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有模糊地带。

  对我们来讲,永远没有大案小案之分,只要是老百姓需要解决的刑事案件,那毫无疑问,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地给他解决好。

  过去的一年,崔道植依旧忙碌。参与口述史最后收尾整理工作、修订《枪弹痕迹检验若干技术》PPT课件和《枪弹痕迹检验》教材,更为重要的是,编写完成了《崔道植工作痕迹》,还重新整理了一下2005年至2016年期间作为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的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又将数十年来积累的各种业务资料等寄给群众出版社,用以编辑出版做全国公安院校教材。他对新兴的AI、大数据也保持着兴趣,但也秉持着才是技术的灵魂——科技能提速,但真相永远需要有人弯下腰去抠细节,机器是冰冷的,警察的手必须带着温度。

  经常有人问崔道植累不累,崔道植的回答也始终如一:没有感觉累,习惯了。对他来说,工作是一种乐趣,每破一个案子,就年轻了一次;每攻下一个难题,就年轻了一回,他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希望大家和我一样敢于直面困境,突破瓶颈,一定要倍加珍惜青年时光,一定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一定要有理想、有信仰。对于青年民警,崔道植寄予厚望,他会经常和青年一代刑事技术警察交流,鼓励年轻痕检人,不要怕困难,把心沉到专业当中去,助力我国痕迹检验事业的发展,他希望新时代的青年民警,能够永远清白自律、追光奋进、破浪前行,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把对党忠诚刻进骨血,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把忠诚的脚步越走越坚定。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