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现场的声音
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专家评委们对入选项目进行了深刻而生动的点评,便于公众更好地了解各遗址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本版择其精要,与读者分享。
——编 者
9000年前的饭稻羮鱼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落。过去4个年度2000多平方米的发掘,揭示了距今9000年前后上山文化中晚期的中心台地、外围人工土台、三重环壕的聚落结构及其动态发展过程。遗址发掘面积并不大,却发现了几乎所有遗迹要素——房址、器物坑、灰坑、墓葬、食物加工厂、红烧土广场、沟渠、道路等,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结构,为我们研究南方地区早期稻作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标本。
今年有很多大遗址都是长期发掘的遗址,比如甘肃临洮寺洼遗址,1924年初次发掘,上世纪40年代夏鼐先生做了第二次发掘,到现在已经101年了。本轮发掘也延续了多年。遗址发掘出一处马家窑文化的大型聚落,发现了三重长方形布局的围沟、近百座房址、大量的灰坑窖穴。这是首次发现史前遗址的三重长方形布局围壕,首次发现马家窑文化大规模的制陶区,首次确认马家窑文化高等级的中心性聚落,为我们展现了4800年前后黄河上游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新高度。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陈星灿
中原青铜技术经由这里传向三星堆?
学界公认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中原商王朝控制长江中游地区的一个重要据点,是冶金技术、礼制向长江流域扩展的一个重要依托。我们原来认为,在商前期盘龙城遗址就衰落了,现在看来,在商代中期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城址,可以看到600多米长的石墙、高等级的墓葬等。中原制造青铜器的技术,很可能是经由这儿传向了三星堆。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遗址展示、考古公园建设紧密结合,形成联动,还面向国际举办了考古夏令营,在遗址的保护、利用、展示、传播方面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王 巍
江淮遗珍 楚风绝唱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可谓“江淮遗珍 楚风绝唱”,为研究楚文化的政治格局、礼制变迁与艺术成就,树立了考古标杆。武王墩是战国楚系墓葬中独立陵园制的典范,陵园面积有150万平方米,车马坑长148米。陵园里陪葬墓、祭祀坑星罗棋布,主墓封土高达14米,墓坑深约20米,这些都展现了楚国工匠卓越的工程智慧,展现了楚文化、楚文明的高度发达。
“亚”字形的九室多重棺椁为国内首见。以九鼎八簋为核心的铜器群、钟磬鼓瑟的乐器体系,刷新了对战国礼乐文明的认知。木器纹饰华美,龙凤案、耳杯等器物,融合了中原和楚地的风格,印证了楚文化对秦汉艺术的深远影响。出土280件木俑列阵,仪仗与乐舞分工清晰,体现了楚国从“人殉”向“俑殉”的文明跃进,为后世兵马俑制度提供了直接的渊源。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 雷兴山
佛教中国化,从这里开始
新疆喀什的莫尔寺遗址已经发掘了6年。我们都知道佛教文化、佛教艺术是从印度起源,经过中亚,由西域传播到中原。新疆在这一链条的前端。过去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石窟寺,从克孜尔到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等,但地面佛寺遗址保存情况不太好。莫尔寺揭示了一个延续较长时段的地面佛教寺院建筑及其布局,通过布局可以看到它的结构和功能。
莫尔寺建立于佛教初传阶段,即公元1世纪左右,1—3世纪是遗址的第一期,此时平面布局是典型的印度中亚地区以佛塔为中心的“塔院式”结构。第二期为公元4世纪以后,从魏晋至唐代这个阶段,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塔院,同时中国内地的长廊式佛寺布局已经在这个地区出现了。莫尔寺遗址为我国早期佛寺起源、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提供了非常鲜活的材料。
——四川大学教授 霍 巍
- 2025-04-29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
- 2025-04-29我们有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
- 2025-04-29中国底气 青年志气
- 2025-04-29这飞身一跃,真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