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红色+非遗 “花炮之乡”燃动别样精彩

2025-04-09 09:21 来源:新华网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在湘赣边界,有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璀璨文化的千年古城——江西省万载县。这里,是闻名遐迩的“花炮之乡”,更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首府,至今仍完好保留着53处红色遗址,其下辖的仙源乡更有着“小莫斯科”的美誉。近年来,万载县以创新之姿,奏响红色文化与非遗传承的乐章,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走进万载县仙源乡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群,一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革命文物保护实践正火热开展。工匠们手持木槌、糯米灰浆等传统材料,精心修复着斑驳的墙体,力求还原历史的每一处细节。与此同时,无人机在空中翱翔,进行着毫米级的三维扫描,为红色遗址的数字化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万载县积极推进数字博物馆事业发展,将花炮制作、夏布织造等非遗展陈巧妙融入其中,推出一系列文化精品,并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打造出多个红色研学基地和知名品牌。通过建立红色遗址数据库,万载构建起“实体修复+数字孪生”的全方位保护体系,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自2022年获批江西省首批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以来,万载县凭借“历史场景活化+ 非遗技艺再生”的创新模式,实现了文旅产业的突破性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万载古城人流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游客探寻红色记忆、感受非遗魅力的热门打卡地。

  来到万载古城非遗展示区,一场精彩绝伦的花灯戏表演正在上演。万载花灯戏原名“花鼓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万载县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花灯戏的杰出代表。2008年5月,万载花灯戏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万载花灯到万载花灯戏,经历了坐唱“小曲”“三角班”“半班”等发展阶段,如今,多姿多彩的万载花灯戏始终保持着载歌载舞的灯彩艺术形式,还积极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进行创新改编,这些创新举措使得万载花灯戏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作为“花炮之乡”,万载的花炮产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万载花炮制作技艺精湛,从原材料的选取到成品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多年来,万载花炮人坚守传统工艺,同时积极拥抱创新,不断推动花炮产业升级。

  在科技赋能下,万载花炮产业实现了从传统手工制作向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转变。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同时也保证了花炮的品质。如今,万载花炮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烟花、爆竹等多个品类,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者。

  红色,是万载的底色,是历史的记忆;非遗,是万载的瑰宝,是文化的传承。在“花炮之乡”万载,红色与非遗的激情碰撞,燃动出了别样的精彩,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谭茜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