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为乡村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部署,文化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共同 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这一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如何有效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高校音乐教育具有专业人才、学术资源和创新能力等优势,将这些优势资源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构建起协同互促的发展机制,不仅能为乡村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也能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真实的实践场域,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文化振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激活乡村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同样是传承并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高校音乐教育参与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当中,能助力乡村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激活,助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及创新性的拓展,为乡村文化振兴给予智力支撑与人才保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今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音乐教育介入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产教融合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实践形式,采用将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科建设,又能促进人才培养,也能对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服务支持,促成教育跟产业的协同同步发展。
乡村音乐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从民歌、戏曲过渡到器乐、舞蹈,地方的历史记忆以及文化基因被乡村音乐文化所承载。高校音乐教育凭借其专业优势,参与到乡村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与创新环节,有利于有效推动乡村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和产业拓展,为乡村文化产业赋予艺术活力。高校音乐教育有着专业的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及艺术管理能力,经由参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可提高乡村文化产品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底蕴,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从低水平重复状态过渡到高质量创新发展。凭借音乐教育资源跟乡村文化资源的有机联结,可形成带有地方特色及艺术价值的文化产品,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水平。
现今高校音乐教育面临实践教学资源欠缺、学生实践机会不多等问题。参与到乡村文化产业的拓展与发展,能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场地,让学生能在实际存在的文化产业环境中锻炼专业技能、增强职业素质。采用深入乡村开展艺术实践办法,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文化自信,做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合理统一。高校音乐教育介入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作,有利于推动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形成一套“课堂教学—艺术实践—社会服务”的育人链条。使学生参与乡村音乐文化资源调研、创作设计、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一系列全链条实践,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更好地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高校音乐教育参与到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事务里,必须搭建政府、高校、乡村三方协同配合的合作机制。政府部门开展政策引导以及资源整合相关事务,高校发挥专业人才及学术的长处,乡村给出文化资源和产业相关需求。依靠设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厘清各方的职责和既定目标,造就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形式,共同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前行。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乡村文化产业需求跟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科研、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乡村文化产业需求为指引方向,进行音乐文化资源调查、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相关教学科研活动;将教学科研所得成果转化为乡村文化产品及服务,加快成果转化及产业升级,实现教育教学跟产业发展的良性互促。
建立高校音乐教育跟乡村文化产业的资源共享机制,高校把专业设备、场地、师资等教育资源开放给乡村,为乡村文化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帮扶;乡村把音乐文化资源及实践基地开放给高校,为师生提供开展调研、创作及实践的平台。依靠资源流通、优势互补,达成双方合作的互利共赢。搭建面向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及输送机制,高校音乐教育贴合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对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加以调整,培养拥有乡村文化研究、开发及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开辟人才输送渠道,依靠实习就业、志愿服务、项目合作等举措,带动音乐专业毕业生投身乡村文化产业工作,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后盾。
高校音乐教育应把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带领师生深入乡村开展音乐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探究。采用田野调查、收集口述史、梳理文献等手段,对乡村音乐文化资源做系统的挖掘与记录工作,打造出乡村音乐文化资源库。基于这个基础,用现代音乐理论和方法针对乡村音乐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剖析其艺术特色与文化底蕴,为乡村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及产业化发展夯实学术基础。高校音乐教育应把乡村音乐文化资源作为围绕点,实施创新性的产品开发及设计。实施音乐表演产品的开发任务,像以乡村音乐元素创作的音乐作品、演出节目之类;其二是开发与音乐教育相关的产品,诸如开设乡村音乐文化体验课程、音乐培训项目等;再者是开发音乐文创类产品,诸如音乐主题文创礼品、数字音乐产品这类。采用创新产品形态和表现方法的途径,增进乡村音乐文化的市场价值及传播能力。
高校音乐教育应配合乡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品牌,利用组织音乐节、音乐对抗赛、学术研讨大会等活动,提升乡村音乐文化的影响力及大众知晓度。采用现代传媒技术与平台,多渠道推广乡村音乐文化品牌,提升其在市场的认知度以及文化影响力。经由品牌塑造,促进乡村音乐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深度整合,形成“音乐+”这种产业发展样式,高校音乐教育应贴合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需求,造就多水平层次的专业人才。改变专业课程的设置结构,添加乡村音乐文化、文化产业等相关课程内容,造就具有乡村文化眼界的音乐专业人才;面向乡村的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实施专业培训,增进其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与产业运营的能力。利用人才培养及赋能手段,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持续的动力推动。
高校音乐教育宜与乡村合作打造音乐文化实践基地,充当教学、科研、创作以及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实践基地可布置乡村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创作工作室、表演场所、培训中心等功能区域,为师生打造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与机会。基地同样可向社会开放,开展音乐文化的体验、培训、展演等相关活动,成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关键组成,实现教育功能跟产业功能的有机契合。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需把高校音乐教育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及文化建设规划里,拟定专项扶持政策与资金保障机制。高校应把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这一事项纳入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评价体系,为教师参与相关工作给予制度保障与激励的机制,完备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的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实现向产业价值的转化。
高校借数字技术助力乡村音乐文化产业成长,音乐教育运用数字音乐、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采集、保存、加工、传播乡村音乐文化资源,开发数字音乐产品与服务,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与形式。以技术创新增强乡村音乐文化产品艺术表现力与市场竞争力,整合政府专项资金、高校科研经费、企业投资、社会捐赠等,为高校音乐教育投身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创新运营模式,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路径,用项目化运转、企业化经营、社会化参与等手段,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项目可持续性。构建评估反馈体系,定期评估高校音乐教育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成效,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学生实践成果、社会影响等维度设评估指标,全面展现合作成果。依据评估结果,及时优化合作机制与实施路径,不断提升高校音乐教育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高校音乐教育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音乐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路径。通过构建政校村协同、产学研一体、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与输送等机制,探索资源挖掘、产品开发、品牌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实践路径,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有效服务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同时也能够拓展音乐教育实践空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应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机制,拓展服务路径,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贡献专业力量,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卢骥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副主任
- 2025-04-07美企如何承担美国关税?用一部手机的价格告诉你,手机成本涨幅超过50%
- 2025-04-07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满仓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
- 2025-04-07海南省纪委原副书记、省监委原副主任陈笑波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 2025-04-07金融“活水”浇灌培育新质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