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微言大义

创新中国的强劲脉动

2025-04-02 17:21 来源:人民日报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然而,芯片产业正靠自主创新加速崛起。去年,我国集成电路出口额超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最近,国产芯片再传捷报:北京大学研制出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晶体管;华为一款芯片获得安全可靠等级测评Ⅱ级认证;外媒报道,中国在“光电融合”领域的专利申请数在2022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一;我国成功开发12英寸碳化硅衬底自动化激光剥离技术……

  不只是“中国芯”。从人工智能、机器人到创新药、大飞机,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稳步迈进。

  这背后,既有不畏霸凌、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也有雄厚实力和有利条件的坚实支撑,还有坚持独立自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长远考量。

  看制度优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中国做对了什么?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从“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到“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再到“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我国持续多年推进相关举措。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看市场需求。创新离不开市场空间、需求动力。我国超大规模、富有潜力的内需市场,为抵御外部挑战提供了强大底气。几年前,华为产品遭遇“禁售”风波,海外销售一度受阻,但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电子及通信网络市场,每年仅手机出货量就有约3亿部,国内巨大的手机、通信设备、云服务等需求支撑,帮助企业顶住压力,实现业绩反弹。

  看人才成长。今年火爆的杭州“六小龙”,创始人大多出自本土高校。这说明,我国有能力培养世界级的科技人才。经过多年投入,我国已是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人才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基础教育能力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这为我们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攻克“卡脖子”难题提供了强大保障。

  看人心所向。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称,面对充满挑战的全球局势,合作是应对重大经济、环境和技术挑战的必由之路。空中客车与中国伙伴加强技术合作、丰田决定在上海成立研发和生产公司、宝马与华为“牵手”开发智能应用生态、雷诺在华组建研发中心……尽管个别国家筑起“小院高墙”,但中国创新“朋友圈”却不断扩容,这说明,国际科技竞争虽客观存在,但绝非“零和博弈”,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仍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中国创新压不倒、打不垮、挡不住,再三印证一个道理,“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保持定力,苦练内功,我们完全有信心和能力化危为机、赢得主动。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