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宁夏探索“水土保持+”发展新模式——好生态就是“聚宝盆”

2025-11-27 15:56 来源:光明日报

  初冬,宁夏吴忠市同心县张家塬乡汪家塬村,小雨多了几分寒气,也给峰峦间的村庄增添了云雾缭绕之美。

  “早些年就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一下雨,跑土、跑水、跑肥,广种薄收,日子难得很。”汪家塬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森告诉记者。这里有山、有沟、有塬,却因水土流失留下了残壁烂沟的底子。后来,当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植树造林、建淤地坝,村上的梯田从一千多亩发展到一万多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8平方公里,涵养水源能力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也大大提高。

  就在三个月前,经核算,汪家塬红柳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为873.97万元每年,并进行了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交易。“破天荒头一次,好生态也能变现了!”张树森欣喜得很。

  在宁夏,生态本底脆弱、治理难度高是刻在不少人记忆里的印象,向干涸土地要水源、向不毛之地要绿色的努力从未停止。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宁夏把水土保持作为绿色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推进,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淤地坝建设等,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孕育希望的沃土。

  今年9月,在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龙王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龙王坝小流域生态产品价值为抵(质)押,获得银行100万元授信支持,这是宁夏首单以生态产品价值为抵押的金融支持项目。贷款将用于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改善村庄人居环境,进一步发展乡村文旅。

  龙王坝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过去,“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种地难丰收、人往外面走”。面对生存之困,当地采用“山顶林草戴帽、山腰梯田缠绕、沟底坝库穿靴”的小流域立体治理模式,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有了好生态,不愁没产业。我们发展森林康养、研学旅游、劳动教育等新业态,偏僻的小山村现在美名远扬了。”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建鹏说。2024年,龙王坝接待游客20万人次,营业额20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00元提高至19500元。

  “我们不仅在治山治水,也是为子孙后代攒‘绿色家底’。好生态就是‘聚宝盆’!”夕阳下,望着远方无限伸展的梯田,宁夏水土保持总站站长张国军自豪地说。

  生态基底孕育好产业的同时,坝地转换、占补平衡等也带来了好效益。

  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陶庄村,村民们盼望很久的陶庄水库终于开始修建了。村党支部书记陶文义开心得坐不住:“好事不止这一件,挖水库的弃土将来要填平村头的断头沟,这样一来,我们和隔壁杨庄村凭空多出210亩耕地呢。”

  “弃土新增耕地工程”作为原州区积极探索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方法,在固海扩灌扬水更新改造工程陶庄水库项目得以应用。工程建成后,原州区将新增耕地250亩,同时新建的水库将覆盖原州区4个村。“我们将充分发挥调蓄水库作用,建设高效节灌面积14300亩,用黄河水替代原来的地下水机井,既治理了水土,又富了百姓。”原州区水务局工作人员马强说。

  “十四五”以来,宁夏共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淤地坝建设等工程270余项,发展高标准旱作梯田40多万亩,新建淤地坝56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5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由2020年的1.5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48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7.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9个百分点。

  继2024年宁夏彭阳县李岔小流域完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第一单后,今年9月,宁夏又有12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签约,金额达1240余万元,同时撬动社会资本6380万元投入当地生态及生产设施建设。

  从黄土沟壑到最美梯田,从水土流失到绿富双赢,水土保持不仅带来了绿水青山,更延展出碳汇增值。“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水土保持+’发展新模式,强化部门协同,加大宁夏清水河、苦水河等重点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让生态‘高颜值’转化成经济高效益。”宁夏水利厅二级巡视员、水土保持处处长马德仁说。

  (记者 张文攀 闫磊 通讯员 陈连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