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气象产业高质量发展
气象产业是气象工作的重要内容,气象产业与气象事业构成气象工作的“一体两翼”,共同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天气气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大,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对气象条件依赖程度提高,气象服务需求旺盛。与此同时,气象及相关科技迅猛发展,气象监测、数据加工、气象预报等服务水平越来越高,应用场景越来越广,趋利避害效用不断凸显。发展气象产业正当其时。
气象产业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气象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经济活动的集合,是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气象产业已涵盖气象卫星遥感、雷达监测、数值预报、气象大数据、信息服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
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促进和规范气象产业有序发展,激发气象市场主体活力。”气象产业是气象工作的重要内容,气象产业与气象事业构成气象工作的“一体两翼”,共同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动员市场力量,加强服务多元供给,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求。推进气象事业和产业协同、均衡发展,将相互促进全面提升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
发展气象产业要以建设现代化气象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核心,以释放高价值气象数据要素潜能为动力,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土壤。
重点产业领域是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抓手和关键力量。要优化产业布局,构建气象产业生态的四梁八柱。发展气象仪器装备,推动仪器装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国产化;发展气象数据要素服务,以高价值气象数据开发利用为核心,构建数据要素全产业链;发展生产性气象服务,推进公共安全、远洋导航等气象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创新金融气象服务模式,发展风能太阳能评估预报、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服务;发展生活性气象服务,培育气象信息传播新业态,推动气象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和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工程技术气象服务,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象专用软件,发展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御工程技术,构建“软件研发—工程服务—技术保障”一体化产业格局。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气象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气象生产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具有典型的新质生产力特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气象产业创新动能还不强,规模还不大,经济乘数效应还未有效发挥,需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首先,推动气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建设气象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其次,完善气象数据治理和开放共享机制。加强气象产业发展生产资料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建立价格公开合理、流动合规有序、要素高效配置的气象数据市场;第三,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支持国有龙头企业领军打造气象雷达、卫星、专用软件、高价值数据应用等原创技术策源地,培育对气象产业链节点有主导力的中小微、专精特新企业;第四,加强制度标准供给。健全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建立产业统计制度、指标体系和分类标准,完善监管制度,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第五,构建气象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机制。深度参与全球气象治理,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象合作。
加快推进气象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有力支撑气象科技能力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提升,全面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 2025-11-24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 2025-11-24莫让公共空间变“流量秀场”
- 2025-11-24以匠心点亮品质之光
- 2025-11-24既有教无类,也因材施教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