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锡铁山:戈壁深处 绿意作证

2025-10-20 15:19 来源:人民网

  近日,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联合青海省矿产开发学会,开展“践行‘两山’理念,书写绿色答卷”绿色矿山万里行采访活动。探矿山、访企业……记者一路追问,一路感悟,了解青海如何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及生态修复工作,如何协调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问题。本网将推出系列报道,通过一线案例展现绿色矿山建设如何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从“概念图”走向“实景图”。

  在广袤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高原,雄浑、壮美的锡铁山绵延不绝。

  仅看这个名字,就能感受到这里的矿产资源之丰富程度。然而,这里的主要矿产资源并不是锡、铁,而是铅、锌,其次,还有金、银、硫等矿产资源。

  采矿作业。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就在这嶙峋陡峭,沟壑纵横的山峦怀抱间,锡铁山铅锌矿矿区坐落于此。红柳随风摇曳,沙枣压弯枝头,新疆杨的落叶浪漫了矿区的秋,眼前凡此种种,与远处风骨苍劲的山脉形成强烈对比,令人感叹。

  锡铁山矿区秋景。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岁月悠悠,这座有着近300年采矿史的矿山如同一部摊开于柴达木盆地的厚重史册,褶皱的矿脉与柴达木长风共叙往昔峥嵘,共鉴今朝活力。

  国家级绿色矿山、国家级绿色工厂……近年来,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锡铁山分公司不断践行生态理念,引领绿色发展,“黑色矿山”变为“绿色花园”,绿色矿山建设成效显著。然而,这背后,是平均海拔3100米的干旱戈壁环境;是年均降水量不到100毫米,蒸发量超2000毫米的悬殊对比;是冬季低温达-30℃,春秋季狂风频发的恶劣气候条件;是“水比油贵”的现实处境,绿从何来?

  “矿区里,年年都种树,人人都种树。”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锡铁山分公司总经理贺三章已在矿区工作三十余年,一路见证着矿区环境的改善,“我刚来的时候,整个矿区仅有几十棵树,现如今,放眼望去,矿区绿意尽收眼底。”而这背后,是一辈又一辈锡铁山人逐绿而行,久久为功的坚持。

  锡铁山矿区秋景。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在这里种活一棵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换土、施肥、根部保水、树苗养护……每个环节都不简单。”参与过植树的每个锡铁山人对此都感慨颇多。

  “早些年,晚上吃饭时小孩还没回家,都不用去别的地方找,就在那一小片有树的地方玩耍。现在,小孩们可玩的地方就多了。”三言两语,贺三章道出了矿区变化。已在矿区工作二十九年的“矿二代”朱金英指着远处公园旁的树木,回忆着当年自己参与种树时的情景,她感慨:“以前是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现在矿区有树有花,五彩斑斓。”

  锡铁山矿区秋景。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目前,锡铁山矿区已实现可绿化面积100%绿化。多年来,锡铁山矿区累计打造百亩防风林带,21万棵新疆杨、22万丛红柳等覆盖31万平方米可绿化区域,2.5万延米花卉色带点缀其间。2万余平方米渣场经修复变为绿化空间。生态改善使气候变好,降雨量增加,风沙减少,形成区域小气候。

  实际上,绿色矿山建设不止停留在植树复绿、生态修复层面,科学智能开采、资源高效利用、产业融合发展等方方面面,都是其中应有之义。

  锡铁山矿区秋色。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先看源头,锡铁山分公司在科学编制规划,确保开采有序的基础之上,为减少资源损耗与生态扰动,两次升级采矿方法。先将有底柱分段空场法优化为无底柱分段空场法,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017年,投资4900万元启动充填采矿项目,升级为充填采矿法,使采矿回采率提升至90.59%,贫化率控制在11%以内,降低废石产率8%,年减少废石3.69×10?立方米,减少地表尾矿排放量42.7×10?吨。通过优化贫损指标,累计回收残矿超100万吨,年增效益1000余万元,避免残矿堆积引发的地表沉降风险。建成日处理8000立方米的回水处理设施,选矿废水重复利用率超100%,实现尾矿“零污染排放”。

  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同时,企业严格遵循“边开采、边修复”的理念,联合高校治理采空区;完成119公顷旧尾矿库复垦;治理泥石流沟和不稳定斜坡,修截洪沟;生态化改造超2万平方米渣场等,综合施策,奏响开采与修复“同步协奏曲”。

  智慧矿山建设层面,公司投资1亿余元建设智慧矿山,以“智能、融合、在线”为核心,基于数字化和自动化现状,构建五级架构体系,从采矿等三方向建28个子系统,实现八大目标,102项效果提升。投用后,生产岗位减40%,管理岗位减10%,生产能力提高10%,劳动生产效率提高30%,资源利用率提高2%。

  工作人员操作铲运机智能操作系统,该系统可远程操作铲运机在矿井下作业。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戈壁绿洲的和谐画卷在锡铁山铺就,这片土地曾以矿藏之名,向时代交出它的深沉过往;而今,它以蓬勃绿意为语,讲述向绿而行的新诗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