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理响中国|这就是“神秘的东方力量”

2025-10-14 15:00 来源:新华网传播思想力的高端智库平台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国产大飞机C919、嫦娥六号等一系列“大国重器”相继问世,杭州“六小龙”等一批创新城市与科技企业屡屡“出圈”。从“卡脖子”到“掰手腕”,中国科技创新如何成为“神秘的东方力量”?科技突围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制度密码?

新一季“以理服人|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第四集上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汪彬,为我们解答。

近些年来,大家应该注意到,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以创新“出圈”的地方城市一个接一个,甚至被网友称为“神秘的东方力量”。今年上半年,杭州“六小龙”在国内外火爆“出圈”,一系列充满未来感的创新产品是杭州向世界递出的新名片。

拍摄的位于安徽合肥的安徽创新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其实不只是杭州,早在2023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以“一个看似不大可能出现的科技集群成为中国经济愿景的典范”为题,描绘了合肥从一个不沿江、不靠海、长期以农业为主的内陆省会城市,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称这为“合肥模式”。无论合肥还是杭州,这些城市敢于“破圈”、加速“融圈”、踊跃“出圈”,背后离不开我国科技崛起、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力支撑。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近年来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同现场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亲切交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里科技创新的浓郁氛围。

回望“十四五”

大国科技跑出“新成绩”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国际竞争格局,科技正深刻影响着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四五”这五年,我们说到做到,在创新上面投入多多、收获满满。

首先,从投入成效看,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根据《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中国排名提升至全球第十位,首次跻身全球前十,比2013年上升了25位。

科研人员在月球样品实验室展示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其次,再看亮眼的成绩单。国之重器、民之所盼、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不同领域创新潮涌、动能澎湃。近年来,我国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国产大飞机翱翔云天、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携月壤而归......还有我们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AI大模型、机器人,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和一系列“硬核产品”足以说明,我们成为科技创新的“尖子生”。

从“卡脖子”到“掰手腕”

中国科技突围背后的制度密码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创新结下的累累硕果,离不开我们的一贯重视和长期努力。

第一,我们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党中央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十四五”规划更是把创新放到了具体任务中的第一位,“创新”和“科技”也连续多年登上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热词榜。

近年来,我们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智攻关、积力远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卡脖子”到“掰手腕”,我们越来越有底气。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例,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刷新纪录、“天都”双星成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这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引领性的“合肥造”重大成果相继问世,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合肥力量。

6月25日,在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挥舞手臂致意。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从全国来看,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了“中国芯”;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解锁了一连串“不可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第二,我们始终坚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的“双向奔赴”,是科技创新最好的助燃剂。面向建设科技强国目标,我们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动能”。

技术人员在位于成都的百利天恒创新药实验室内工作(2024年4月29日摄)。 新华社发(邹欣摄)

“十四五”期间,我们新产业更壮大了、新业态更丰富了、新商业模式更多元了。放眼全国,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我国累计在研创新药达到4000余款,约占全球30%;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都在加快落地和实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

第三,我们始终着眼于打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我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让科学家专心、安心、舒心。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为创新活动注入“源头活水”。

同时,我们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搭台让企业“登台唱戏”,让企业“站C位、唱主角、挑大梁”。我们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啃硬骨头”,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动真功夫”,在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上“出大动作”。

中国创新不是小池塘,也不是一潭死水,而是越来越辽阔的星辰大海。中国的大地已然成为广袤的创新沃土,越来越多的科创幼苗破土而生、茁壮成长。过去,人们觉得中国制造的产品只有性价比,现在,我们越来越让世界看到中国智造的硬实力。中国阔步前进的创新步伐,必然会引领科技改变未来,带给世界更多惊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