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技韵悠长衍“百戏”

2025-09-25 17:38 来源:人民日报

  一大早,刁家班杂技小院里十分热闹,14岁的高永健攥着杰克棒,手腕轻抖,橙黑相间的棒身便绕指翻飞,铜铃“丁零”作响。

  在吴桥县打造的多个杂技小院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和高永健一样,一边学习杂技技艺,一边学习文化课,成为吴桥杂技的新生力量。

  杂技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从古代冀州地区的“蚩尤戏”发展至今,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传承。

  在位于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的江湖大剧院内,青年演员将硬气功与现代声光电科技设备结合,再现运河商船载艺南下的历史场景;多部杂技剧以古今对话形式,展现了吴桥文化融合的缩影……从过去吸收武术等元素,到如今融合现代科技,杂技变得更有吸引力。

  吴桥杂技在表现形式上不断突破传统、拥抱变化,但那份深植于心的精神内核始终未曾改变。吴桥杂技艺人将日常工具化作表演道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练基本功,只为台上惊鸿一现,展现出精益求精与坚韧不拔的精气神。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内,飞叉演员彭立新每日在训练场重复练习抛接动作,汗水浸湿练功服,虎口磨出厚茧,只为动作精准无误;鬼手居的舞台上,演员王立刚正表演父亲王保合传下的“三仙归洞”,指尖翻飞间,三枚小球仿佛有了生命,观众眼睛都不眨,却还是看不出“破绽”,没人知道,为了这“一秒七变”的手速,他每天要练8个小时,指尖的茧子长了又破,破了又长。

  杂技也是一种普通的活动,在吴桥寻常巷陌,生生不息。从刚会走路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杂技基因早已融入吴桥人的血脉。清晨的运河公园里,晨练的居民时而兴起表演几个杂技动作;学校的课间操上,学生们表演起抖空竹、转毯、柔术……

  这种“锅碗瓢盆皆道具,街头巷尾是舞台”的生活化场景,正是吴桥杂技的魅力所在。如今,吴桥群众广泛从事杂技相关行业,从景区演员到道具匠人,杂技是这座小城最生动的语言,延续着世代相传的烟火气。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