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搬迁移民生活“美”
绿树环绕新家园,坚果树下唱起致富歌,阿昌族风味引客来……走进全国最大的阿昌族移民村(自然村)——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风平镇龙昌移民村,村口的文化墙上描绘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的移民村幸福发展新篇章。
2008年,因建设弄另水电站,距芒市城区70公里外的江东乡高埂田村温乖、杏万、芒岭、小新寨、高埂田5个村民小组整村搬迁至如今的龙昌移民村。搬迁后,全村共有183户666人,其中阿昌族占总人口的86%,成为全国最大的阿昌族移民村。

龙昌移民村内的广场。人民网 王娴摄
既要搬得出,也要稳得住。为帮助村民们摆脱贫困、发展产业,2010年以来,芒市搬迁安置办公室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精神,争取到1726.6万元移民后期扶持资金,这笔资金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这个“新生”的村庄。
农业产业开发、搬迁移民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完善、移民新村建设……一项项工程落地生根,让村庄悄悄变了模样:房屋外墙绘上了阿昌族特色壁画;雨污分流管道覆盖全村;天然气管道沿着墙角直接入户,村民拧开阀门就能生火做饭,再也见不到往日烟熏火燎的灶台。

俸智勇站在新房前。人民网 王娴摄
“以前哪敢想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在芒市第一小学任教的村民俸智勇谈起搬迁前的日子,至今历历在目。“那时候村子窝在半山坡,住的是篱笆房,走的是坑洼泥路,骑摩托车上班要一个多小时。”说话间,他抬手轻抚墙上光滑的瓷砖,眼里闪着光,“你看现在这房子,夏天凉快、冬天暖和。现在路又宽又好,我去学校上班只要20分钟。”
搬迁移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产业之藤在龙昌移民村蓬勃生长。

龙昌移民村内的特色壁画。人民网 王娴摄
村旁,300亩坚果树林郁郁葱葱,每年由芒市移民农业产业发展合作社按“村集体40%、搬迁移民30%、合作社20%、办公经费10%”的比例分红。在移民搬迁项目指挥部指导下,村民们还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坚果树,不仅让闲置的土地满是绿意,更让“美丽乡村”结出了“甜果”。
村外,招商引入的肉牛养殖场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15万元土地租金收益,还让20多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民在合作社的指导下种植甜脆玉米、中草药石斛等特色作物,再由合作社牵头对接广东、福建的收购商收购,实现种时有指导,种成不愁卖。
近年来,借助坐落于芒市机场旁的交通优势及阿昌族的独特民族文化资源,当地推动龙昌移民村与文旅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挖掘移民村文旅发展潜力。
“鲜竹笋炖鸭、干腌菜煮鱼来咯!”在村民曹先美的“云美阿昌风味”农家乐里,阵阵香味扑鼻而来。自2018年村里推出农家乐补贴政策以来,曹先美和丈夫在一块300多平方米的地基上,建起了一座三层庭院房。正房旁还专门扩建了一间大厨房,地道的阿昌族家常菜品,就这样热腾腾地端上了游客的餐桌。

曹先美正在制作阿昌族传统服饰。人民网 王娴摄
“每年3月的阿昌族传统节日阿露窝罗节是我家农家乐生意最好的时候,村里还会举办过手米线长街宴,吸引了不少游客。”曹先美笑着说,“农家乐不忙时,我就在家里制作阿昌族传统服饰,两三天就能做一套,一套能卖约400元。在家很安心,生活也有奔头。”
从深山到平原,从篱笆房到小洋楼,龙昌移民村用十几年的时光,完成了一场华丽蝶变。芒市搬迁安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芒市将按照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相关要求,进一步挖掘龙昌移民村阿昌族文化,建设阿昌族博物馆,奏响搬迁移民安居乐业的新乐章。
- 2025-09-02青海民航旅客量增幅高于全国机场平均水平
- 2025-09-02青海省2025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启动
- 2025-09-02骏马追风在河曲草原
- 2025-09-02秋风轻抚祁连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