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国家发展所需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能成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创校学生,我感到非常激动。”7月24日,浙江省天台中学2025届毕业生赵宛琪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日,赵宛琪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录取。这是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设立以来首次招收本科生。
近年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陆续成立,并逐渐成为考生的择校新选择。新型研究型大学究竟“新”在何处?其在办学定位、培养模式、学科设置等方面有何特色考量?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何“走红”
今年6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获批设立。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党委委员、校长助理、战略规划与发展部部长叶文明介绍:“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定位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强化基础研究、聚焦前沿交叉、突出工程技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新型研究型大学最近频频“走红”。但事实上,作为大学发展的新形态,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我国兴起已有十余年。在2020年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被正式提出。“之所以称之为新型,是因为与老牌的研究型大学相比,这类院校往往具有小而精、高起点、国际化、创新创业导向等特点。”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奇说。
“伴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升级、高等教育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新型研究型大学由此产生。”李奇介绍,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后发优势,其专业学科的设置和人才培养能够更加精准快捷地与人工智能、人机互控、量子信息等国家和地方科技以及产业发展战略对接起来,在推动科技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科技变革催生出一批多元化的新形态研究型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虽然办学时间短,但它们呈现出国际化、学科交叉、通专结合、寓教于研等特点。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流动性,更好地满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李奇说。
以科技创新服务发展需求
南方科技大学通过学校与市场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西湖大学围绕成果转化全链条,打造具有西湖特色的双螺旋架构服务体系……相较于传统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更重视“研究性”,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
“学校小班化的培养方式非常吸引我。”赵宛琪告诉记者,除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外,学校还提供了高层次科研平台和实践机会,以及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
在个性化培养和专业学习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学构筑了更为开放的生态和空间。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设置数理基础科学、智能制造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按计算机大类招生。学生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第二学期末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专业。
“我们构建了书院制与学院制协同育人的方式,希望打破学科边界和藩篱,促进交叉融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叶文明介绍,学生入学后,学校会为其配备书院导师,指导开展通识教育、素质提升和大学规划等。大二学年起,学校会再配备一名学术导师,针对学生的专业教育提供个性化指导。
“在教学科研机构设置上,除了理学部、工学部和信息学部,我们还设有人文社科中心,负责开展人文社科课程建设与授课,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养。”叶文明说,“我们认为,科学家除了在实验室做实验,生活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意义不止于育人。李奇说,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能为吸引高端人才提供强大动力,其独特的产学研关系也可以为学术人员的创业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多种可能性。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缺乏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以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不再一味追逐名校,而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与未来职业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这要求大学要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对于新建大学来说,尤其如此。”他说。
(记者 夏凡 通讯员 姚瑶)
- 2025-07-28《世界遗产名录》新增26个“成员”
- 2025-07-28我国3年共减少粮食损失超500亿斤
- 2025-07-28在青海,看乡村振兴的勃勃图景
- 2025-07-28全国规上工业企业营收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