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问道创新·渝见先锋】从实验室到讲台 一位科研专家的科普情结

2025-02-24 15:17 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在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的背景下,重庆,正积极部署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系列重点任务和标志性成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由重庆市委网信办指导,央广网重庆频道主办的《科技助推重庆高质量发展之“问道创新·渝见先锋”》网络主题报道,聚焦重庆科创和科普两大领域的典型人物、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探访“新科技+新产业+新生态”体系,以深度专访形式,展现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实干实绩实效。

  本期访谈聚焦科普先锋人物:罗阳 重庆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重庆市科普研究会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2年、2023年“典赞·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人物提名。

  央广网重庆2月24日消息 推开罗阳办公室的门,满墙的荣誉证书率先映入眼帘,未等目光落定,一阵爽朗的笑声已传入耳畔,"实在抱歉,久等了!"这位在医学科研领域卓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也在健康科普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不仅是疾病早期监测预警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也是将晦涩医学知识转化为百姓“健康盾牌”的科普先锋。

  罗阳团队获得2023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血糖仪的升级:让科技说“家常话”

  谈及罗阳近期最重要的研究,他介绍道:“我们目前正在研发一种更为智能、长效且稳定的穿戴式血糖仪,研发成功后,将惠及数以千万糖尿病患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血糖已经成为日常必需。然而在血糖仪出现以前,患者需要通过每天针刺验血来监测血糖,不仅费用高昂,每次扎针的痛苦令患者倍感折磨。

  据罗阳介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第一代可穿戴血糖仪,只需佩戴在手臂上即可实时监测血糖波动,极大减轻了患者负担,但受技术局限,其使用周期只有十五天左右。目前罗阳团队在研发的二代血糖仪,将攻克储能、数据分析、穿戴舒适度等瓶颈,延长使用周期,进一步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痛苦。

  罗阳与科研团队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从实验室到街头:科研工作者的科普情结

  让科技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一直是罗阳研究的长久课题。

  说到做科普的机遇,罗阳回忆道,因为自己主攻疾病检验,前几年新冠病毒检验恰逢风口,让许多人了解到检验作为“侦察兵”的重要性。

  “科普不仅要让公众了解健康知识,更要让他们理解其中的原理。”罗阳就此萌发了做科普的想法,最开始他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拍摄视频,希望“通过科普把一些晦涩难懂的方法让更多人知道。”

  数据显示,我国医学科普视频年播放量虽然相当高,但专业医生参与度却很低。罗阳带领团队最新打造的“罗阳科普视鉴”视频号,就致力于“打假”科普视频,给老百姓科普正确的知识。近三年来,他各新媒体等累计发布的科普作品阅读量、点赞量超过数十万,还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拥有很强的影响力。

  作为重庆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罗阳也认为高校应该站在科普工作的最前线,除了高校老师都有着过硬的学术能力外,而且普遍表达能力强、时间相对充裕,这对于开展科普工作是很有利的。

  罗阳和他的科研团队(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时代机遇:人人做科普的时代

  “如今,科普已经进入人人参与的时代。”罗阳表示,科普不仅是青少年科学启蒙的关键,更是提升全社会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重庆当前正致力于打造西部科普中心,科普事业的力量也在逐渐壮大。去年年底,罗阳依托重庆市科普研究会,牵头建立了中西部健康科普联盟,该联盟以重庆为中心,把中西部18个省份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聚集起来,共同做健康科普事业。

  在国家积极鼓励科普的趋势下,不少热血的年轻人也想加入科普事业,对于参与科普工作的新人,罗阳有三点建议:首先,要有情怀。科普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份长远的事业,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仅有三分钟热度是万万不行的。其次,要善于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和技术,提升科普产品的传播力和传播效率。最后,加入一个专业的科普组织,比如重庆市科普研究会,也是实现快速成长很重要的途径,对于初入行的新人来说,在有经验的团队一起学习,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