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次南极考察丨记者手记:给地球“打针”
新华社“雪龙2”号2月19日电 记者手记:给地球“打针”
新华社记者黄韬铭
船时凌晨1点半的“雪龙2”号甲板上,吊机前站满了人。大家围聚一圈,认真听实验员许浩讲解注意事项。
“宁慢三分不抢一秒,放的时候一定要稳,柱子就位了再去检查。”
“心里把操作流程都再过一遍,不要急,安全第一。”
吊机下,一根长达22米的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平放于甲板。过一会儿,这根黑色重力柱将垂直释放,沉入约2800米深的海底。“就像体检时打针抽血,现在我们要用重力柱给地球‘来一针’,抽取海底沉积物岩芯。”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王家凯博士告诉记者。
漫长的地质时期中,来自海水、大气和冰川的泥、沙、生物遗体等物质,在不同年代层层沉积,形成海底沉积物。对其进行各类测试分析,可以帮助构建考察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古环境和古气候记录,从而揭示主要环境气候演变规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反馈。
“我们现在所在的阿蒙森海位于西南极大陆边缘,纬度超过70度,沉积速率通常比低纬度的要慢,所以这里的海底沉积物可能完整保存了几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地质历史信息,非常值得研究。”王家凯说。
大雪纷纷扬扬落下,给队员们身上俗称“企鹅服”的橙色户外作业服蒙上了一层雪白。“瑞雪兆丰年,真是个干活儿的好天气啊。”实验员何靖打趣道,引来阵阵笑声。捋顺工序后,队员们各自就位,准备工作。
水手凌福和何群分别同步仔细操控两台吊机,一点一点调整位置,缓缓将重力柱吊出甲板。“前面保持不动,后面慢慢往下放。”许浩认真观察倾斜幅度,拿着对讲机来回跑,确保重力柱“针头”垂直向下。
“释放器与重力柱之间锁扣不是太紧,得再拧一下。”许浩仔细观察后紧了紧腰上的安全绳,双手一撑,翻身到船舷外,稳稳站到重力柱顶端,接过队友递来的扳手,熟练地操作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光是捋顺绳索、加固接口,队员们就花了快两小时。刺骨的寒风呼啸,顺着袖口、领口往里钻,雪粒和冰碴狠狠打在脸上。加厚的防滑靴也无法完全阻隔甲板的冰冷,大伙儿时不时跺跺脚,驱散脚底传来的凉意。
凌晨五点半,所有前置工作完成。“往回收一点,好,放!”随着现场指挥员的口号,细长的重力柱垂直入水,沉入浩瀚深海。“总算放下去了,现在等着触底取到沉积物岩芯再回收就行。”看着遥控器上显示水下重力柱位置的数字不断跳动,整夜在甲板上忙前忙后的王家凯终于松了口气。
“幸好现在是极昼,即使通宵干活也不算熬夜。”顺利完成工作,大家开起玩笑,甲板上的氛围一下欢快起来。记者随队员们走进室内,正准备回宿舍,却被身后队友叫住:“早饭快做好了,吃完再回吧。”
- 2025-02-20“天关”卫星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
- 2025-02-20破解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痛点
- 2025-02-20合力引导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
- 2025-02-20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青春动能,舞出科普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