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微言大义

音符跃动,谱写动人篇章

2025-02-18 16:44 来源:人民日报

  我是一名作曲家,创作生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几十年来创作了交响音画《北方森林》,大型交响套曲《长征》《我的祖国》,歌剧《映山红》《青春之歌》,舞剧《大梦敦煌》《野斑马》,舞蹈《千手观音》,歌曲《青藏高原》《相逢是首歌》等作品。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如果把作品视为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创作便是龙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认为,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需要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可听性。

  注重思想性,在作品立意上下功夫。写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是摆在首位的创作思考。为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青春之歌》作曲时,我希望用歌声唱出那段被历史铭记的青春旋律。对这部作品来说,革命是青春的本质,浪漫是青春的底色。青春者充满理想,青春者无所畏惧。因此,我将“青春”作为本剧的音乐主题,覆盖全剧并涵盖所有主要人物。其中第一“青春主题”深邃厚重,主题的四音动机对人物、对青春、对信仰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青春主题”几乎全部用乐队间奏片段或以乐队与人声的复调交织手法来表现,这种彼此互动的叙述方式充满温情,使火热的青春展现浪漫气质。《青春之歌》全剧音乐织体几乎都处于“动态”之中,充满热情和激情,即便抒情的慢板也是如此,为的就是突出青春活力。

  注重艺术性,在作品技术上下功夫。一部作品仅有好的主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艺术性来滋养它,技术手段是艺术性的重要支撑。例如歌剧《映山红》在展现中华民族气质的同时,并没有将音乐色调拘泥于某一种地域特性,而是兼收并蓄融合多种音乐风格。在音乐创作中除了秉承“守正创新”的板腔体(冬子妈核心唱段“灯火啊,你越拨越亮”),还大胆融合了交响性思维;序和曲一《送亲人》,把器乐和声乐交织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悲壮感;独唱《你在家乡等我回来》以及大合唱《告别亲人》,通过调性关系的转换,呈现出兼具民族化与交响化的合力声场,情感深厚、大气磅礴。

  注重可听性,在作品情感上下功夫。创作源于生活。音乐动听与否,与作曲家是否有真情实感密切关联。真情实感离不开丰富的经历与对生活的感悟。管弦乐《丰收之歌》中“采茶舞曲”和“道情”素材的运用,与我到浙江杭州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和陕西榆林、山西碛口等地的采风有关,也与几十年来我去边疆民族地区的采风经历相关。这部作品不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和中国文联“礼赞新时代——原创优秀交响作品展演”,而且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交响音乐会上演出。2016年起,我多次参加文联音协组织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主题实践活动,先后参与了《格桑花开新时代》《歌从草原来》《同心曲》《各族儿女心向党》《新歌唱新疆》等5台演唱会的策划工作,并有感而发地创作了《雅鲁藏布》《拉萨之夜》《蒙古包》《梦中的骑手》《天山南北》《那拉提恋歌》等赞美新时代、歌唱新生活的作品。我深信,饱含真情的作品总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文艺工作者要从时代之变中提炼主题,展现中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全方位展示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作为一名作曲家,我将持续用跃动的音符创作有品质、有温度的作品,礼赞新时代。

  (张千一 作者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