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志愿服务彰显“中国温度”
刚刚闭幕的亚冬会上,一群身着蓝白制服的年轻人,用服务热情在冰雪赛场上书写着全新的城市叙事。从冰球馆精准引导的竞赛志愿者,到中央大街耐心答疑的城市志愿者,这群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小雪花”,让国际友人见证了“尔滨温度”,更让世界看见了中国青年的时代群像。
当速度滑冰场馆14场颁奖仪式实现“零失误”时,人们不知道,这群手持托盘、身姿挺拔的礼仪志愿者用对待专业考试的严谨态度,已将颁奖流程演练了上百遍。而专业性的背后,是严苛的选拔与训练。近10万人报名,选拔比例堪比顶尖学府的录取竞争。组委会精心设计的90余场培训中,既有应对突发心脏骤停的“黄金四分钟”急救教学,也有处理跨文化沟通难题的情景模拟。这些“冰雪匠人”用专业素养证明,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热情奉献,而是需要智慧与技能加持的现代公共产品。
如果说专业能力构筑了志愿服务的骨架,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瞬间则为它注入了灵魂。在哈尔滨冰球馆的“志愿者之家”,2月生日的青年们许下“亚冬会圆满成功”的共同愿望;安保志愿者小杨与父亲隔空守护不同赛场,用微信分享的盒饭照片拼成“云端团圆”;观众服务岗的小王将社交平台变成第二服务台,除夕夜仍在回复网友们的观赛咨询……这些如碎钻般散落在冰雪中的故事,拼凑出年轻人独有的浪漫:他们既能用表情包活跃工作群,也会在零下20摄氏度的户外值守后笑着自拍。
志愿服务创造的远不止赛事期间的便捷体验。当哈尔滨红十字会配置的206个急救站在亚冬会后继续守护城市角落,当经过481期急救培训的市民成为“移动安全卫士”,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理念正在重塑这座城市的文明基因。这些“后亚冬效应”证明,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不应是昙花一现的景观,而应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器。
更具深意的是,这场青春接力正在重构世界对哈尔滨的认知。当留学生们用俄语、韩语、阿拉伯语架起沟通的桥梁,志愿服务悄然成为文化传播的柔性载体。就像那款嵌入志愿者证书的AR冰箱贴,扫描后跃然而出的,不仅是冰雪运动形象的俏皮身影,更有志愿者与各国友人并肩而立的全息影像。这种青春外交的潜移默化,或许比任何城市宣传片都更具穿透力。
回望亚冬会的志愿服务图景,最珍贵的不是“5875名志愿者、206个救护站点”等被量化的数据,而是无数个小我汇成大我的精神蝶变。冰雪终会消融,但由志愿服务点燃的精神火种永不熄灭。从“尔滨温度”到“中国温度”,这群年轻人用微笑重新定义了“温暖”:真正的温暖,不在于物理温度的提升,而在于心灵之火的传递。(张焱 张士英)
- 2025-02-18何光彩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 2025-02-18“哪吒”破圈背后的中国IP成功密码
- 2025-02-18中国微短剧为何让海外观众“刷不停”?
- 2025-02-18中国新能源汽车带动上下游一起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