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杭州余杭“容错式”执法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2025-02-17 15:26 来源:杭州日报

  近日,杭州余杭区市场监管部门接到消费者投诉称,某便利店涉嫌经营超过保质期“双汇”台式烤香肠。经执法人员查明,当事人系初次违法,且违法行为并未发生在餐饮环节,没有引发食品安全事故。同时,当事人能够如实说明该过期烤香肠的进货来源,且所涉违法货值金额不超过500元。因此,执法人员对其做出不予处罚的决定。

  这一执法依据来自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今年2月刚发布的“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清单中明确对食品经营类主体的12种首次违法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其中,“首违不罚”清单包含8种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违法行为;“轻微免罚”清单包含4种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

  实际上,这种“容错式”执法形式在余杭并非新鲜事。为进一步给经营主体“减负松绑”,早在2019年,余杭区就制定实施了《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容错免责清单》(以下简称为“清单”),依据“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宽严相济”的执法原则,对符合条件的轻微违法行为和初次违法行为,实行“首违免罚”“轻违免罚”,以教育引导取代简单处罚,给予经营主体更多成长和改正的机会。

  如今,清单经过多轮修改调整后,这股柔性执法的“风”已经从传统的线下食品类目吹到了线上直播间。日前,杭州某文化有限公司旗下主播在直播时因口误使用了不符合规定的绝对化用语。后经余杭区市场监管局网监分局调查,此次违法行为系企业首次发生,且未对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造成实际危害后果。最终,监管部门并未进行“一刀切”的处罚方式,转而对其进行了合规经营指导。

  “直播电商作为余杭区的优势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在监管过程中,我们发现主播在直播中容易因口误、对法规理解不深等,出现一些轻微违法情形。”余杭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容错式’的执法将行政处罚的刚性约束与普法服务的柔性疏导相结合,既维护了法律权威,又降低了企业合规成本,有利于激发企业发展活力。”2024年,余杭区新增直播企业295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据悉,接下来,余杭将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两张清单”为指导,持续探索把“免罚清单”推广覆盖到更多行业领域,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包容、宽松的发展环境,全面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