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记者手记:小红薯成了大产业

2025-02-15 15:08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记者手记:小红薯成了大产业

  在我国广泛种植的红薯,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近日,记者在地处武陵山区的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听到了一碗红薯粉让贫困村成亿元村的故事。

  “去年销售额达7.13亿元。其中,去年6月30日,酸辣粉单日全网销量超20万单,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再次复盘,三道水土家族苗族乡周寨村党支部书记、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诚仍难掩兴奋。

  他没想到,祖祖辈辈种植的小红薯,竟能成为如此规模的大产业。

  “两亩以上的连片土地少”“拖拉机掉个头要一早上”……张诚调侃道,群山连绵的家乡以前是贫困村。长大后,自己拼命想出去;但到了一定年纪,又拼命想回来。

  2018年,在贵阳从事建筑行业的张诚决定返乡创业。“一开始,打算种沃柑,但考察发现沃柑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差,就放弃了。”他说,后来得知村里之前办过的红薯粉手工作坊经营不善,就萌生了接盘的想法。

  从河南引进高产红薯品种、采购精深加工设备、搭建电商销售团队、注册“陈薯”品牌,一番操作下来,周寨村有了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进淀粉、搅拌、定型、蒸箱熟化、挂杆……如今,记者走进生产车间,只见一条条生产线开足马力。据了解,这里每天可生产数十万桶红薯粉。

    工人们对红薯粉丝进行称重、装桶。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摄

  产量这么大,张诚却不担心滞销。“红薯是一种健康的主食,而方便食品的市场很大,根本不够卖!”路过一辆辆在厂区拉货的大货车,他笑着说,“只要一开播,每天就是20多车。”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在抖音、快手、拼多多等平台均有店铺,通过网红达人、自营官方直播间带货,系列产品稳居平台同类产品销售前列。

  “我们有40多个品类,复购率都不错,卖得最好的是酸辣粉。像这样一箱只要26.9元,一箱有6桶。”在企业展厅里,张诚介绍,产品绝大多数销往省外,其中18岁至45岁的女性用户占90%以上。

    企业展厅里陈列的产品。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摄

  乡村特色产业要发展好,离不开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这家公司的销售额从1亿多元到3亿多元的时候,出现原料不够的情况,需要从外面调。”思南县委书记龚仆说,县里帮助对接了红薯产业发展好的河南省有关企业和科研专家,并派人前去考察学习。

  推动在县城设立分厂、采用先进包装线、引进调料包加工厂……近两年,当地围绕这家龙头企业持续补链延链,大力开展以商招商,红薯产业正在不断做大做强。

  “今年销售额力争做到10亿元。”张诚说,春节后,公司迅速复工复产。近期还要招聘100多人,并将加开生产线,以满足市场订单需求。

  生育小孩有奖励、子女读书有补贴、老人过节有慰问……记者在周寨村的展示栏中看到,昔日靠“啃”红薯度日的贫困山村,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正在享受红薯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记者向定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