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古城的保护实践谈起
“苏湖熟,天下足”,历史上苏州是国家的经济中心所在,也是江南地区文化中心所在。苏州2500多年的发展演变,就是文化经济互动的历史,到现在依然如此。文化与经济“双面绣”,是中国名城保护的“苏州方案”,也是可以向世界展示的“中国智慧”。
“江南水乡”这4个字映入眼帘,在人们脑海中就会勾画出一幅轻柔秀美的风景图。确实如此,长三角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结合,形成江南水乡城镇特有的雅致、古朴、幽静的特点。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城镇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活文化特色,是“天人合一”传统思想塑造的理想人居环境,反映了杰出规划理念和建造艺术价值。
苏州较早制定古城整体保护规划,在保护发展过程中坚持并很好地执行了“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理念。如今,古城不仅是苏州市的中心,也是江南文化集聚地、人文经济示范区。
苏州古城有14.2平方公里,是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体。早在1986年国务院批复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就确定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的城市建设总方针。2012年姑苏区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2020年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近40年来,苏州古城走出了一条有机更新的城市活态保护之路,保持了完整的城市历史格局与风貌,尤其在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的管控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古城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体”,全面保护古城风貌不是一成不变、什么也不能动,而是要用心、细心、耐心地守住底线,管控变化,守正创新,这样古城保护之路才能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广。
在古城保护实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逐步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以整体保护古城风貌为前提实现城市有机更新。我主持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以及更早完成的古城37号街坊(双塔历史地段)更新改造,主要目标都是适合人居与舒适生活,并保持可持续性,形成了“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设计原则。
苏州古城是中国的、世界的,更是“苏州人”的。这里的“苏州人”,包括了出生在苏州、成长在苏州、养老在苏州或者学习在苏州、工作在苏州、生活在苏州、旅游在苏州的所有人。因而,古城保护要为所有“苏州人”服务,要宜居、宜业、宜游。
水是江南地域自然和人居环境的母体,也是江南文化的灵魂。下一步,苏州要建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需要加大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力度,要与周围的无锡、湖州、嘉兴等城市联手,将沿河风光景色等资源充分利用好,生动展现江南文化的多元魅力。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苏州的人文经济学一定要交出更加圆满的答卷。在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进程中,更加重视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传统产业的创新性发展,促进城市保护与文化旅游的良性循环。在又一个新年之初,我们需要拿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干劲来。
- 2025-02-08让更多乡村老年人老有所学
- 2025-02-08“冰雪热”“尔滨热”和“中国热”
- 2025-02-07新华网评|将芬太尼问题作为加征关税的理由完全是无理找借口
- 2025-02-07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770.png)
![西北角](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xibeijiao2.png)
![中国甘肃网微信](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weixin2.png)
![中国甘肃网微博](http://www.gscn.com.cn/home/2019/images/icon-erweima-weibo.png)
![微博甘肃](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weibogansu2.png)
![学习强国](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xuexiqiangguo2.png)
![今日头条号](http://www.gscn.com.cn/cms_sys/cms_template/100/000/732/images/jinritoutiao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