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高滩区群众搬迁圆梦|新春走基层·蹲点笔记
2024年,河南开封兰考县三义寨乡丁圪垱、杨圪垱两个村的1263户4645名群众,搬出黄河高滩区,其中747户已入住新楼林立的丁杨社区。
居民们在新家过得怎么样?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又有哪些新期盼?新春之际,记者走进丁杨社区,倾听他们的心声。
晒幸福
“大爷,在新家住得习惯不?”
“这儿干净多咧,原先村里的土路一下雨就变成‘泥窝子’。现在住楼房了,环境可好咧!”62岁的丁圪垱村村民张新红指着小区说。记者顺着手指方向望去,只见幢幢楼房粉刷一新,楼宇间距开阔,社区里铺草种树,还建有滑梯、木马等娱乐设施。
“剪窗花去!”说话间,几个孩子从眼前跑过。社区文化站内,一场剪纸活动正在进行。62岁的付爱英带着孙子和孙女剪得饶有兴味。“这几天社区举办了好几场庆新春活动,热闹着咧!老人和孩子都喜欢!”付爱英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以前在老村时,孩子上学要翻过一道大堤,雨雪天可危险咧。现在孙女上学出门就到,方便多咧!”
走进74岁的张爱菊家中,窗台上挂着红灯笼,透着新春的喜庆。“搬来最大的变化就是看病买药方便多咧。老伴儿有高血压,得常年吃药。之前在村里,离着乡镇卫生院有十几里路,现在卫生院就在社区边上。”张爱菊说。
环境好了、活动多了、上学近了、看病方便了……谈起新家的变化,每位村民都能说上几条。那这样的房子,要花多少钱呢?
居民都凤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俺家3口人,住的房子是94.91平方米。按照搬迁政策,每口人有30平方米的安置面积,每平方米自个儿出240元;超出的4.91平方米按成本价每平方米2650元;装修花了33500元;安装天然气、自来水花了1630元,一共花费69741.5元。这是出项,再看进项。俺们老村儿的房子、装修、附属物等补偿了96175元,宅基地补偿了14400元,率先签订协议奖励了31436元,率先搬家奖励了9000元,一共是151011元。一出一进,俺们没花钱,还得了81269.5元!”
三义寨乡党委副书记张松介绍,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及安置房户型意向的基础上,他们设计了4种户型,共42栋楼房,占地247亩。同时,对群众老房屋、附属物和宅基地进行评估补偿,创新制定“双奖励”(率先签订协议奖、率先搬家奖)措施。另外,还聚焦“一老一小”,规划了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小学、初中及卫生院。
搬新家
搬进新家,有变化,也有着不变。
走在社区,记者不时会看到陶瓷大缸、铁皮大锅等通常在农村才会看到的物件儿。一对夫妇正用大锅炸着年货,他们热情地招呼记者尝一尝,还介绍说:“这口大锅在老家用了很多年,搬家时舍不得扔,这不派上用场了!”
一头是老村,一头是新楼,从“家”到“家”的搬迁故事,也是一座村庄的变迁史。
兰考地处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泛滥,风沙、盐碱、内涝“三害”肆虐。丁圪垱村、杨圪垱村位于黄河东坝头险工上游约4公里处,最近的农户距离黄河河道不到50米。
“小时候,每到黄河汛期,夜里都能听到黄河水轰隆作响,可吓人咧,群众都盼望能搬出‘泥窝窝’。”丁圪垱村党支部书记杨东波回忆说。
三义寨乡政法委员程亚芬说:“黄河滩区风沙还很大,过去老房子密封性不好,灶台、桌椅上常会积厚厚一层灰。一下雨,路上都是稀泥,人和车都出不去。”
终于,在多方因素的促成下,搬迁的机会来了。当地持续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黄河高滩区群众搬迁模式。三义寨乡乡长许静介绍:“我们探索尝试‘政策性项目资金+经营性收益资金+村民自筹’市场化搬迁模式,2022年5月成立沿黄搬迁指挥部,启动丁圪垱、杨圪垱两村搬迁安置工作,2023年2月开工建设安置区,同年12月,42栋楼全部达到交付条件,随即开展群众选房安置工作。滩区群众多年来的安居梦在今朝照进了现实。”
稳致富
故土已离,新居何安?
“以前习惯了烧灶火,现在学会了用天然气”“扛了几十年锄头,现在当起工人”……对于老习惯和新环境,搬迁居民积极调整适应,逐渐形成新的生活方式。
从社区驱车出发,几分钟便到达了河南斯蒂科服饰有限公司。厂房内,一排排服装加工机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在操作台上紧张地忙碌着。
来自丁杨社区的薛魁香今年53岁,目前在工厂内负责装订睡衣口袋。只见她伸手从一旁的吊挂上取下一块布料,摆准位置,一边踩动缝纫机踏板,一边麻利地调整着手中的布料,片刻工夫便将一个口袋缝好。薛魁香说:“俺在滩区老村时就在这里上班,那时路上要花费半个小时,现在搬进了新社区,到这只要5分钟,方便多咧。”
在“家门口”就业,是社区居民们的殷切愿望。搬迁之前,两个村的村民主要以务农为生。搬迁之后,耕地不能撂荒,群众需要增收,怎么办?当地干部想了许多办法。
“目前,老村的部分土地已经流转。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把土地进行规模化流转,村民们不用再两头跑,安心收租金就行。”张松介绍,社区还与河南沐源针织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社区旁的一座三层小楼租给公司建设“共富工坊”,预计4月份完成装修,目前已在招工。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记者回味着这几个字,看着兰考街道上挺拔舒展的泡桐树,感受到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在当地干部身上生根发芽。同时,也在群众的新生活中,体会到“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韧和胆气!
- 2025-02-03【新春走基层】雅砻江上万名建设者奏响新春“奋进曲”
- 2025-02-03花木兰“同框”凯旋门,英歌少女巴黎闹新春!|文化中国行
- 2025-02-03各地举办多彩活动 喜气洋洋庆新春
- 2025-02-03说说新年新打算(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