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梨园传新韵 一曲京腔动人心
2025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指出:“新起点上,希望你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传承发展京剧艺术、创排演出经典剧目、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建院70年来,国家京剧院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一代代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日前,本报记者走近国家京剧院几位艺术工作者,记录他们践行艺术为民,接力传承京剧艺术的生动故事。
——编 者
幽咽婉转、低回曲折,舞台上,青年程派青衣吕耀瑶演绎的女史学家班昭,再现了东汉才女的人生遭际、情感纠葛以及治史经历。前不久,国家京剧院新编历史剧《女史赋》在梅兰芳大剧院一经首演,广受好评。
这是国家京剧院为青年演员积极搭建成长平台、复排经典剧目,让青年演员施展才华的一个缩影。70年来,国家京剧院赓续中华文脉,创作文艺精品,不断壮大艺术人才队伍,不断繁荣发展京剧事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
“让更多年轻人脱颖而出,绽放舞台”
作为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深知,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人。国家京剧院现有演员、演奏员、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专业人员380余名,其中一多半年龄不到35周岁,占比超过60%。王勇说:“我们要多培养青年一代,让更多年轻人脱颖而出,绽放舞台。”
2022年,国家京剧院改组成立青年团,连续推出3台由青年演员担当主角的重点剧目。《五女拜寿》起用17名各行当、各流派优秀青年演员;《主角》由青年梅派青衣付佳担任主角;《杨门女将》由年仅27岁的姜美伊扮演穆桂英,全体演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2024年8月,青年团开启全国巡演,在上海连演6场,观众点赞“青春气象、大团风范”。
同时,王勇发现,青年演员对传统剧目和传统京剧精粹的掌握还有提升空间。为此,国家京剧院坚持为青年演员复排经典剧目,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提升技能。“‘角儿’都是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王勇说,青年演出品牌“这里有戏”常态化演出三年来,演出近200场。
每当王勇加班至深夜离开办公室时,他常常看到练功房亮着灯,年轻演员、演奏员还在熬夜练功。这也让王勇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12岁,王勇与戏曲结缘,学习家乡江西的采茶戏,含蓄凝练、意蕴悠长的诗词,让他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也孕育了他的编剧梦。23岁,王勇大学毕业入职中国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前身)做专职编剧,创作京剧《项羽》、黄梅戏《英子》、话剧《国之大臣》、歌剧《红船》、舞剧《红高粱》等经典作品。创作中,王勇心入于境、神会于物,以传统诗学解构作品,以诗情意境牵引作品,气韵生动、自成一格。“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更见民族生气、更显文化气度。”王勇说。
“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为国家京剧院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王勇说,“总书记回信精神将鼓舞每一名青年文艺工作者,在戏剧舞台上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
青年演员郭霄——
“每一个角色都需要演员用‘自己’去承托”
铁镜公主出场时,先在幕后一声京白:“丫头,带路哇!”声调明朗轻快,充满生活气息。只见扮演者郭霄环佩叮当、款步走出,不重不飘,站定亮相。不念引子、不念定场诗,也不自报家门,她直接唱出4句西皮摇板:“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艳阳天春光好百鸟声喧。我本当与驸马同去游玩,怎奈他这几日愁锁眉间。”
唱腔婉转处,铁镜公主的娇俏可爱尽显。这一出《四郎探母》,郭霄展现出扎实的表演功底、出色的舞台表现力。
作为京剧艺术表演舞台上的一颗新星,郭霄在不少传统剧目和新创大戏中“挑大梁”。从初入梨园到站在舞台中央,郭霄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10年学艺时光,她心无旁骛。2010年大学毕业考入国家京剧院后,她全心投入、磨练技艺。
在郭霄看来,自己的点滴进步离不开京剧前辈的引导与帮助。《大漠苏武》是郭霄进入国家京剧院参演的第一部新编戏,那时候她没有太多表演经验。“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和导演高牧坤,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为我示范,帮助我快速成长。”郭霄说,“前辈的言传身教,给我们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崇德尚艺是戏曲界的优良传统。郭霄的老师、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常说:“好的演员要与时俱进。”“老师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深深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不断锤炼艺术品格。”郭霄说。
随着经验的累积、学艺的精深,郭霄对角色的把握愈发成熟。在和不同角色碰撞中,郭霄总会有新的体悟,“每一个角色都需要演员用‘自己’去承托。”郭霄说,“继承传统、潜心创作,为传统艺术赋予时代内涵,将京剧的美好带给更多观众。”
青年编剧陈卓——
“书中流淌的墨香,为戏曲创作提供了滋养”
“长堤漫漫白洋淀,水路弯弯清河川。沃野千里展画卷,雄安人家谱新篇……”2023年,陈卓创作的现代京剧《雄安人家》正式登上舞台。这部以雄安新区建设为时代背景,以雄安新区的普通居民、建设者为主线的戏剧,生动讲述了建设者们为建设雄安新区做出的不懈努力。
陈卓深知,创作现代戏充满挑战。京剧以其独特的程式化规范著称,这些规范如同艺术框架,既赋予了京剧独特的魅力,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陈卓说:“生活是作品的根,思想是作品的魂,剧作者是时代的表达者,创作考验着剧作者对时代和心理的洞察与理解。”
“新从旧中来。”陈卓这样评价当下的京剧创作。京剧诞生以来,从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到舞台表现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京剧美学和艺术规律从没改变。多描述社会生活的层次与变化,在表演上综合运用京剧艺术“唱念做打”表演技艺,从而寻找传统与现代、写实和写意之间的平衡。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京剧院优良的传统,为陈卓的戏曲创作提供了宝贵资源和强大支撑。“前辈们留下的经典作品,鞭策和激励着我持续投入创作;书中流淌的墨香,为戏曲创作提供了滋养。”
入院以来,陈卓参与了《白毛女》《延安往事》《天使的容颜》等作品的创作。陈卓说,“我们要勇敢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拾级而上,砥砺前行。”
青年演员杜喆——
“对舞台,要用心;对观众,要用情”
从10岁学艺开始,“执着”二字,贯穿青年演员杜喆的学艺之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耐住寂寞、守住初心,踏踏实实打磨每一出戏,认认真真塑造每一个角色。”杜喆说。
为了演好一个角色,花上一段时间,深入基层采风调研、体验生活,对于杜喆而言是常态。出演“两弹一星”题材的现代京剧《横空出世》,他到甘肃酒泉的卫星发射基地实地体验生活;出演剧目《逆行者的脚印》,他在宁夏石嘴山市的一个派出所待了将近一个月,每天跟着基层民警出警,帮群众解决各类身边小事。
“对舞台,要用心;对观众,要用情。”这是杜喆的信条。近年来,杜喆不断深入基层,在城市、在乡村、在社区、在学校,他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演出。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送戏下乡”至甘肃玛曲县。当地海拔3000多米,日照非常强烈。演出场地是一个黄泥加稻草砌成的土台。演员们穿戴厚重,汗水浸湿了衣裳,有的人还出现了高原反应和中暑症状。“当看到台下聚精会神的观众,我们立马精神了起来。”杜喆说,“无论是国家京剧院的舞台,还是田间地头,我们都要竭尽全力、用心表演。”
前不久,杜喆拜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光门下。“我们年轻人要在‘传帮带’中努力传承好京剧事业,普及、发展好京剧艺术。”杜喆说。
(陈若冰参与采写)
- 2025-01-11我把我讲给你听:跨越90年,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 2025-01-11文耀中华|第十二集《谱写华章》
- 2025-01-11新意满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完成第二次彩排
- 2025-01-10石榴图汇·影像非遗⑨丨金银错遇上海派玉雕 匠心独运传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