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非遗带回家!湟源排灯“变”小了
“我这个蝴蝶花样整体还行,但身体这块儿不太好看,怎么处理比较好呢?”
“我对折之后,剪出来的图案怎么跟你的不一样呢?”
冬日暖阳照进湟水河畔的老年活动室里,几位剪纸爱好者正围着湟源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省级工艺大师李桂兰讨教剪纸技艺,一说一笑,一问一答之间,蝴蝶、金鱼、梅花、荷花等花样经大家的巧手修剪已然栩栩如生。
“近期,我们研发了一种便携的小排灯,深受市民们的喜欢。”李桂兰拿起大家正在制作的小排灯介绍了起来,只见跳舞的姑娘、抚琴的小伙等剪纸人物排列呈现在四方体的小型排灯上,为小排灯增添了不少趣味。
李桂兰(左一)教剪纸爱好者剪纸。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湟源排灯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的一种民间节日灯彩艺术,起源于清代中期的广告牌灯箱,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桂兰表示,以往我们常见的湟源排灯都是大型的,适合在街区悬挂欣赏,现如今,正在研发的这类小排灯小巧便携,便于市民们随时购买,随走随带,无论是挂在家里装饰欣赏,还是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都是不错的选择。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小排灯上展示皮绣、皮影等多种非遗元素,丰富文创产品的种类及内涵。
李桂兰介绍小排灯。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湟源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建立多重保护机制、多维传承机制、多招宣传机制、多元利用机制,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径,持续激发民族文化新活力。”湟源县非遗办公室主任张薇表示,近年来,湟源在全面总结非遗保护经验的基础上,持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剪纸。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非遗传承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坚持与付出,湟源县通过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培养了一批有能力、有兴趣、有专业素养的人参与项目的传承活动,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截至目前,全县有非遗保护示范基地3处、非遗工坊5家、非遗企业14家;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6人。
皮绣作品。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湟源还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全方位开展非遗宣传和保护活动,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持续擦亮 “唐蕃古道·日月湟源”名片。以春节、元宵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排灯文化旅游节、丹噶尔香包节、腊八节、湟源日月山花儿会展演等重大节日活动为载体,组织非遗企业、传承人精选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美食,通过直播带货、好物推介、短视频宣传等形式开展非遗展示展销活动。
同时,湟源推动非遗元素与民族手工艺、文化体验等产业深度融合。争取湟源排灯、“青海文化记忆工程”湟源陈醋酿造技艺数字化记录项目和湟源日月山花儿会保护经费72.2万元,开展项目传承、保护、研制研发、数字化记录、宣传展示、传承培训、传习活动。探索文创产品研发工作,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推出湟源香包精品排灯、皮绣音乐盒,兔子车挂、兔子摆件等40多种文创产品,带动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打造秀兰民间针尖手工刺绣坊、湟源剪纸工作室、湟源日月山花儿传承基地。鼓励和引导湟源皮绣、陈醋酿造、湟源排灯、严酿皮、余甜醅等项目进驻湟源县丹噶尔古城,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非遗项目研究宣传和传播利用留下了珍贵资料。
西宁市湟源县与江苏省南京市共同举办的“双宁灯会”点亮丹噶尔古城。人民网 马可欣摄
截至目前,湟源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89项,包括黄河流域资源性项目110项,代表性项目79项,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命名县级非遗传承人56名,申报第五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推荐市级非遗工坊3家,完成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和湟源日月山花儿会信息采集工作。
日月山下,湟水河畔,从历史中走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时代的朝气,助力乡村振兴,焕发蓬勃的生机,更好地滋养社会、惠及民生。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