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水赛”乱象 重塑竞赛育人本质
近日,《法治日报》披露了大学生仅需支付60元即可通过参与所谓的“国际竞赛”获得获奖证书这一令人深思的现象,这一报道深刻揭示了当前竞赛市场中存在“水赛”的情况。此类竞赛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成为部分大学生提高综合测评分数的便捷途径,却严重扭曲了竞赛的初衷,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进而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竞赛质量与学术诚信的深切忧虑。
“水赛”之所以泛滥成灾,其根源在于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一方面,部分机构捕捉到其中的商业机遇,利用大学生对竞赛加分的迫切需求,举办了一系列含金量低、组织松散的竞赛,从中牟取不正当利益。另一方面,高校在评优评先、保研资格等评判标准上较为依赖综合测评成绩,而综合测评成绩又较为看重竞赛获奖情况,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水赛”利用。此外,竞赛主办方在赛事组织、奖项评定等方面存在的不规范操作,也为“水赛”的生存提供了可乘之机。
“水赛”泛滥的危害性不容忽视。首先,它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在高校中,综合测评成绩往往与评优评先、奖助学金乃至保研资格紧密挂钩,而“水赛”则为部分学生提供了一条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加分的捷径,这对于那些通过正常途径努力提升自己的学生来说,无疑构成了极大的不公,可能导致真正有才华、有实力的学生被埋没。其次,“水赛”助长了学术不端之风。当学生发现可以通过付费轻松获得证书时,他们可能会对学术诚信产生动摇,认为努力和诚信不再重要,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职业道德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严重损害了学术风气和学术诚信。再次,“水赛”背离了竞赛的真正目的。学科竞赛的初衷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水赛”则将学科竞赛异化为一种形式主义的“秀场”,助长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育人的本质。
整顿“水赛”乱象,让竞赛回归育人本质,需各方携手共治。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竞赛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竞赛审批和备案制度,严把竞赛质量关。具体而言,可设立专门的竞赛监督机构,定期审查竞赛的组织流程和评审标准,确保竞赛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保障每一项竞赛都能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同时,定期更新并公布竞赛的“白名单”与“黑名单”,对违规竞赛进行严厉打击和取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正规竞赛。
高校则需完善综合测评评价体系,避免“水赛”渗入。学校在制定综合测评标准时,应对竞赛结果进行严格把控,对于缺乏“含金量”、被列入“黑名单”的竞赛及奖项,应取消其“加分”奖励,确保综合测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参与竞赛,避免盲目追求奖项数量而忽视竞赛的实际教育意义。
竞赛主办方应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性、专业性、挑战性和权威性。在赛事组织、奖项评定等方面,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杜绝任何违规操作。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接受社会各方的监督,确保竞赛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
建立畅通的投诉举报渠道,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便捷性,打造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应用程序等多元化的线上投诉举报平台,降低举报门槛,提高公众参与度。此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揭露并举报“水赛”及违规竞赛行为,确保监管部门便捷地接收到违规竞赛线索,从而及时采取行动。在处理投诉举报时,须严格保护投诉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等事件发生。
(朱红,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2024-11-01常用耳机 这些事情要知晓 | 科普时间
- 2024-11-01二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
- 2024-11-01习近平同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就中阿建交40周年互致贺电
- 2024-11-01学习卡丨“关键一课”上,习近平阐释一个重大原则和“四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