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重庆发现“双叉苗家鱼”化石 已灭绝近4.36亿年

2024-09-12 10:55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双叉苗家鱼生态复原图,背景为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奇迹秀山鱼、蠕纹沈氏棘鱼和灵动土家鱼(拟石科技制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双叉苗家鱼生态复原图,背景为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奇迹秀山鱼、蠕纹沈氏棘鱼和灵动土家鱼。(拟石科技制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人民网重庆9月12日电 (胡虹、刘敏)重庆秀山地质研究又有新成果——已灭绝近4.36亿年的“双叉苗家鱼”在秀山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被发现,展示数亿年前脊椎动物“远祖”奇特面貌。近日,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牵头开展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新鱼化石材料最新研究成果由《古脊椎动物学报》在线发表。

  2022年9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中科院朱敏院士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以封面论文的形式报道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发现,让我国在世界有颌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方向取得重大突破,改变了大家对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传统认知,引起国际学界广泛关注。

  位于重庆秀山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大量保存了志留纪早期完整的有颌鱼类化石,堪称“有颌鱼类的黎明”。为探索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提供大量关键证据,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大大前推了1100万年,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

双叉苗家鱼头甲素描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双叉苗家鱼头甲素描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为保护研究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作为工作承担单位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先后发现了保存完整、数量众多、属种多样性极高的有颌鱼类及无颌鱼类。

  论文第一作者,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陈阳博士介绍,本次报道的盔甲鱼类双叉苗家鱼,为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再添一新的无颌鱼类成员。研究发现,双叉苗家鱼属于盔甲鱼类中的真盔甲鱼类,具有真盔甲鱼类典型的细长中背孔与头甲侧线系统排列方式,其头甲侧横管末端呈现出二分叉的状态,种名“双叉”由此得来。

  通过形态学研究,研究团队发现双叉苗家鱼和2022年登上《自然》期刊封面的灵动土家鱼关系密切,二者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比如中背管短、侧横管末端分叉等。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双叉苗家鱼与灵动土家鱼共同组成一个单系类群,被命名为土家鱼科。“土家鱼科”已灭绝近4.36亿年,由土家鱼和苗家鱼两个属组成(均来自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继“涌洞鱼科”之后重庆命名的第二个科级古生物分类单元,土家鱼科的建立为脊椎动物生命演化之树增添了原始的粗壮枝干。

双叉苗家鱼身体侧线与成对腹侧鳍褶(拟石科技制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双叉苗家鱼身体侧线与成对腹侧鳍褶。(拟石科技制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双叉苗家鱼令人惊喜地保存了与头甲相连的部分身体,以及位于身体腹面两侧的成对鳍褶。在六千万年以后,正是这对鳍褶演化成为脊椎动物登上陆地的四肢,成为了脊椎动物动物称霸地球的“左膀右臂”。

  双叉苗家鱼的身体上还发现了一对纵贯身体的侧线,这是在盔甲鱼中的首次发现。侧线是存在于鱼类和两栖类身上重要的感觉器官,它如雷达一样,通过侧线脊椎动物能够感知外界水的流向、压力,探测周围环境和其他生物并快速做出反应。此次双叉苗家鱼中发现的成对侧线,为认识盔甲鱼类侧线系统的形态及其躯体侧线与头部侧线的连接方式提供了新的关键科学信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主任朱敏院士表示,“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中的4.36亿年前的远古鱼类,以特异埋藏的方式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不仅让大家有机会一睹数亿年前脊椎动物“远祖”的奇特面貌,也让研究人员有机会去研究一些过去未知的演化信息,如颌的起源、偶鳍雏形等身体构型的早期演化,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初始环节,改变了世界对于生命演化的传统认知。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