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将至,欣欣向荣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将至,太阳几近黄经90度,北半球的各地也即将迎来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人已经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节气,夏至可以被视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春秋左传》提到“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已备故也”之说,强调了夏至在气候变化上的重要节点意义。
通过“测量日影”诞生的方式,昭示着夏至与太阳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在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等地,甚至会出现“立竿无影”的奇景。而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自然便是“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了。
随着太阳的运转,夏至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生长迅速的农作物对降水有着更高的需求,因此民间多有“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而又如民谚“夏雨隔田坎”,夏至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又令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充沛的降水为此时的农作物创造出一个水热同季的有利环境。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至节气,万物生发,此时北方地区广袤田野上的夏玉米发育出强劲的青苗,在夏雨的润泽下寸寸拔节,而江南的早稻与贵州等地的高粱已然抽穗吐丝,新疆的棉花也不甘示弱地结出花蕾,各地农作物都在夏至时节展现出勃勃生机。
关于夏至的农忙景象,有农谚总结道:“到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间苗、定苗、补苗便成了此时亟须进行的农事活动。在农作物旺盛生长的同时,田间地头的杂草、蛇虫、病菌也与夏季高温潮湿相伴而来。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正如农谚所云:“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
夏至节气预示着炎炎盛夏的到来。载于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的上海农谚“夏至有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是对夏至后伏热天气的生动描摹。每逢夏至,消夏避暑成为人们逃不开的生活意趣。
夏至是夏九九的起点。明代《五杂俎》中的九九歌中将人们夏至纳凉的日常习俗写的生动十足:“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扇子成为夏至时家家户户必备的纳凉好物。每逢夏日,人们手执形态缤纷的扇子,将习习凉风送入自己怀中,真可谓:“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
夏至各地人们在饮食上也颇具特色。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时北方地区的小麦已收获,吃新麦制成的面条就具有了尝新的含义。而在无锡,有着夏至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的习俗,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无论何种习俗,都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淳朴祈愿,也蕴含着夏至景象更新、万物蓬勃的生机与希望。
- 2024-06-20转存收藏!12张思维导图理清大学专业
- 2024-06-20高考志愿怎么填?专业怎么选?教育部出实招助力千万考生挑选心仪院校
- 2024-06-20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 2024-06-20【光明论坛】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